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4-00200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4〕56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4-07-15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33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07-15 浏览次数: 字体:[ ]

刘燕、傅晓、华之芬、陈海英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自然教育工作的建议》(第337号提案)收悉,该建议深入分析了当前青少年自然教育存在的不足,从4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举措,对于进一步推进我省青少年学生认识自然、体验自然、爱护自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吸纳。经商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团省委、省科协等部门,现将有关内容答复如下。

一、我省推动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近年来,我省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责,积极探索开展青少年自然教育,为培育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开辟了新路径。

(一)学校主导,推进自然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一是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科学课程内容包括人类活动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球系统等。《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农业生产劳动是劳动课程的十大任务群之一,例如1—2年级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种植1—2种当地常见的水培或土培植物,如绿萝、文竹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组织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形式,指导学生从自然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编写特色化地方课程教材《人·自然·社会》,教材内容包括浙江环境,让学生认识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理解对保护自然环境意义及掌握保护环境具体方法。三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自然探究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园中参加自然教育活动,认识校园中的植物活动,给各类植物挂牌,到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农耕体验活动,到当地垃圾处理中心体验垃圾分类处理相关系统,到当地的森林公园、高山湿地开展动植物资源与生物分类调查等。

(二)部门协同,打造多元化的校外自然教育实践场所。2018年,省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此后省教育厅联合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先后认定公布了3批共198家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为全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了一批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类型丰富、安全适宜的实践场所。其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研学基地、临安天目山风景区大地之野基地、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研学基地、遂昌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研学基地、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研学基地等都是开展青少年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我省还结合劳动实践教育的推进,由省教育厅、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文认定了一批中小学生学农基地104家,促进了自然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此外,省林业局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科普教育场所建设,2019年以来,浙江省林学会共公布省级自然教育学校(基地)107家,2024年计划建设提升科普馆、野外博物馆、自然教育基地等科普基地100处。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科技厅开展了科普基地的申报推荐工作,目前我省3家科普基地被公布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团省委推动建立了一批自然科学类“红领巾e站1013”少先队校外活动阵地,通过“红领巾讲解员”“红领巾小记者”等实践方式,持续开展多元化的自然教育活动。

(三)点面结合,开展多样化的自然资源教育活动。省自然资源厅推动自然资源科普与教育服务融合,充分发挥各级自然资源系统科普基地(博物馆、规划展示馆等)、科研单位及有关学会等自然资源科普主力军作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地质、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科普活动,比如省海洋科学院与文三小学教育集团合作,组建了全省首个以海阳为主题的校园科普馆。紧密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多个自然资源领域重大主题宣传日开展科普宣传,策划举办“世界地球日”儿童书画公益大赛、省海洋知识创新竞赛及地质科普故事征文等宣传师范项目。省农业农村厅在推进乡村建设和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中,引导各地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建设研学教育基地,开展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和高校假期实践活动,普及农耕文化知识,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省科协常态化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自然教育主题科普活动,建设“浙里科普”信息平台,展示全省1043家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涵盖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生态园、天文台等)基本信息和活动等;开发“浙里科普地图”,通过“一键导航”精准触达科普场所,为青少年提供了快速获取接触自然、了解科学的渠道。此外,省科协还特别关注农村及偏远地区青少年的自然科技教育资源获取问题,通过“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线上教学等方式,努力缩小城乡科普资源差距,让更多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自然科技教育。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自然教育重在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通过接近自然体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自然教育,是着眼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门必修课,具有至关重要的育人价值功能。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你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全面把握自然教育的多重育人价值,进一步提升青少年自然教育成效。

一是进一步抓实学校课程教学。指导中小学校将自然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对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战略要求,立足所在区域的生态实际,大力开发自然教育的校本精品课程和示范教材,提升教师教育实施能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着力挖掘不同学段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劳动课程中蕴含的自然教育融合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围绕森林、河湖、土地、湿地、粮食等自然资源开展自然教育,拓展自然教育的增智树德强体育美功能。

二是进一步深化部门协同联动。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林业局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引导各类自然保护地、城市公园、科普场馆、博物馆、动物园等对接学校,形成推进自然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工作合力。省农业农村厅将大力推进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依托乡村优质自然资源,围绕传承发扬乡村节气文化,倡导建设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趣味研学等活动场所。省科协将进一步迭代升级“浙里科普”平台,发挥平台资源、地图、人才等优势,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科技、激发科学兴趣的机会。省教育厅将指导学校进一步创新发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打造生态主题研学品牌和精品研学路线,创新利用各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等场所资源,开展课外自然教育体验实践活动、绿色主题调研活动,进行“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教育,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三是进一步争取社会有效支持。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的培育,引导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自然教育活动,联系一批志愿服务队伍,培育一批以“青·自然”课堂、“守护海岸线”、“生态护绿,清隽农林”为代表的生态环保类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多元的自然科学类志愿服务,引导青少年培养绿色低碳、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企业部门进行合作,聘请具有特长并热心于自然教育的人士,进入学校培养一批热爱自然教育的指导老师,利用课后服务的时段,进行学科自然教育;鼓励学校在自然保护地、公园或科普场馆中建立典型的学科自然教育基地等。

推动青少年自然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工作优势,深化服务供给,补齐工作短板,完善工作机制,努力为青少年自然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建言献策,助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联系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张黎,电话:0571-88008831)

浙江省教育厅

2024年7月10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