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4-00189 |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4〕51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4-07-10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572号提案的答复 | ||||
|
||||
陈靓、刘迪婷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重视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培养 倡导“冷静角”设置》(第572号提案)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关注。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根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健康”被列为3—6岁幼儿发展的首要目标。愉快的情绪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之一。两位委员提出的“加大培养情绪管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力度;针对性开展心理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倡导设置冷静角;建立家园共育机制”等建议对于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幼儿身心健康,会同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妇女联合会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各地各园将幼儿情绪培养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切实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一、已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完善顶层设计 我省已连续发布四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研究并出台了《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规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浙江省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浙江省家庭教育“十四五”规划》,并对发展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交往能力和归属感等方面提出了专门要求,较好搭建了支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 各地各单位协同发力,共同促进法规文件落地。例如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加强3—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发育筛查范围。2023年,全省107万儿童均接受了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并对5万名存在心理发育风险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又如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专门设置社会教育专委会,围绕“入园焦虑、幼小衔接中的情感体验、幼儿情绪疏导”等专题进行研讨、宣传。总体来看,在幼儿心理健康和情绪情感教育方面,我省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联动、家庭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优化课程设置 积极将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体系化编排在幼儿园课程中,以课程为抓手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目前,在省地方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核通过的4套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均有机渗透了大量情绪情感培养相关内容。比如小班的第一个主题,分别为《我上幼儿园》《哭娃娃、笑娃娃》《爱上幼儿园》,都是从情绪情感的角度,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实现入园的平稳过渡。又如中班期间,情绪管理培养专题有《我在长大》《能干的我》《嗨!朋友》等,让小朋友们感受自己长高了、长大了、会交朋友了,从而培养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再如大班期间,4套课程中设置了《我是哥哥姐姐了》《成长时光机》《走进小学》《再见,幼儿园》等主题,让幼儿直面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愿意积极想办法解决;回忆幼儿园三年的快乐时光,学会珍惜和感恩;同时,做好身心准备,建立对即将上小学的期待。 除了省编课程资源外,许多幼儿园还通过研究幼儿情绪情感的发生发展规律,形成了园本化的课程体系。比如浙师大幼教集团第一幼儿园潜心研究幼儿情绪情感教育二十余年,构建“以情感教育为旨归的织网式课程”,提炼“情绪状态、情感品质、情绪能力”3个情绪情感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境育情、以友促情、以学导情、以评护情,培育正向情感品质。该园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是全国为数不多幼儿情绪情感教育研究成果。 (三)加强科学保教 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将情绪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实践。我省各幼儿园结合地方和园所特色,普遍开展《我不想生气》《我不乱发脾气》《不行,就该听我的》等主题化、系列化的教学活动,投放《我的情绪小怪兽》《菲力的17种情绪》《想哭的时候》《我错了》等情绪情感类绘本。 除了强化教学活动引领外,许多幼儿园还尝试把情绪培育融入环境,创设了情绪墙、心情墙、秘密空间、沟通桥等空间,让幼儿在环境中表达情绪、在情境中用换位视角理解他人,获得解决社交矛盾的策略,收获稳定的积极情绪。如针对西湖区的专项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班级设有供幼儿识别情绪、管理情绪的空间,85%的班级提供专门的绘本、玩具材料,81%的班级每学期开展情绪管理的课程或活动,其中每月开展的超过半数。又如嘉兴利用心情角助力幼儿情绪调节,其中设置表情花园、情绪卡、情绪收集箱和绘本小屋等,通过心情角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帮助幼儿识别自己的情绪并解决情绪问题。再如台州创设情绪小屋,利用独特空间支持幼儿主动表达情绪,有需要的幼儿每日打卡情绪角,用绘本疗愈心情。 (四)强化教师队伍 定期开展幼儿心理健康与情感能力系列研修,通过教学活动展示、教学研修、主题分享、专家点评和示范园实践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师关注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意识和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的能力。有序推进幼儿园教师考取心理健康B证和C证,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掌握个别辅导及团体辅导的常用技术与操作技巧。 各地卫健部门还定期对幼儿园进行业务技术指导,支持幼儿园开展对儿童和家长等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识别儿童心理和情绪问题,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危机识别干预能力。 (五)深化家园协同 家庭教育作为关键的一环,是孩子人格培育、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站”。我省连续13年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每年主题虽有不同,都指向引导家长倾听、理解、尊重幼儿。为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全省各地组织专家和名师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提升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和谐有效沟通等方面提供指导。如湖州市教育局编写了省内第一套由教育系统组织编写的家庭教育指导用书,通过案例分析、科学解读,有效地帮助家庭提升应对孩子心理危机的能力。 不断加强阵地平台建设。目前各地已建社区(村)家长学校21636个,省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100个。努力用好省市县三级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和家庭教育讲师团资源,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基层巡讲,每年服务100万人次。统一打造“幸福e家”课堂,线上常态化推出“家庭教育专家进学校进社区”“家庭教育云课堂”等视频讲座,每年累计收看800万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优化幼儿园课程体系和开展科学保教。在一日活动中继续重视情绪管理的教育内容,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实施载体,推广“沟通桥”“情绪墙”“秘密屋”“冷静角”等优秀实践经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是继续加强科学育儿宣传。继续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配合各级妇联组织,利用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儿童之家等服务阵地,面向广大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家长对幼儿情绪管理培育的重视。 三是进一步完善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着力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衔接配合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及时帮助幼儿解决情绪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省学前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教育厅教研室虞莉莉,电话:0571-56870081) 浙江省教育厅 2024年7月9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