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教育动态
索引号: 002482082/2024-00057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4-03-04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宁波三个“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 加快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发布日期: 2024-03-04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创建科学教育“4321”工作体系,即实施4项行动:学校教育提质行动、教师队伍提质行动、实验教学提质行动和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行动;建立3个培养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培养机制、家校社一体化培养机制和线上线下一体化培养机制;实现2个目标:全体学生科技素养大幅度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精准发现与高效培养;建成1个品牌:宁波“院士之乡”科学教育品牌。

一、校内提质,打造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机制

一是强化特色学校布局。大力推广“大科学”理念,启动“科技校园”工程,建成400余个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和一批科学教育基地,创建100个高端实验室,形成“金字塔”型中小学科学特色学校体系,实现科教资源贯通式布局和科技人才贯通式培养。近三年,科创作品获得省级表彰738项、国家级表彰112项、国际级奖项10项。

二是优化特色项目支撑。先后推出“科技新苗计划”“科技素养大讲堂”等育人项目,成立“未来科学家培养共同体”联盟,开创大中小纵向延伸、家校社横向联动的培养机制,在7期科技新苗培养计划中,浙江大学等17所院校85名专家成为导师,培养学生917人、指导课题197个、发表文章500余篇,一批学生获得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金奖。

三是强化特色课程驱动。深入践行“大实验”概念,将科学教育场景扩展到宁波港口物流、智能制造等宁波特色资源,将“24节气”农业劳作、乡土非遗制作等蕴含科学原理、锻炼科学思维的实践活动纳入科学课程范畴,建立锻炼观测、饲养、种植等能力的课程资源,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省科学优质课评选中,宁波教师连续三届获省一等奖,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优质课评比并获一等奖。2023年,宁波选送的5节科学精品课全部入选省级优课,占比近全省1/3。

二、多方联动,打造家校社“一体化”育人环境

一是发挥“大先生”引领作用。建立“科学校长”制度,陈建平等一批院士成为中小学科技副校长;打响“院士开讲啦”品牌,施一公、王建宇、郑纬民等知名院士对宁波学生言传身教,并通过线上方式充实到学校课后服务,目前参与人数超过200万人次。

二是建立“大社会”协同机制。引进大院大所、高新企业顶尖人才成为学生科学教师兼职导师,培养100名科学教育名师,实施“一校一基地、一生一特长”行动,推动每所学校就近建立科学实践基地。以建设家庭实验室为纽带,建立家庭实验成果展示机制,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科学教育机制。

三是落实“大活动”牵引目标。建立市级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统筹组织科学类赛事与课后服务活动清单,建设100名科学教育精品课程,建立校外资源进入校内审核机制,规定科学特色学校50%课后服务时间必须用于活动实践,目前全市有科学类课后服务课程1152个。

三、数字赋能,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路径

一是数字化支撑。建成一批3D生物实验室、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创新实验室,开展前沿探究,师生借力数字化实验获得快速成长。2021年,宁波一乡村教师荣获“2021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一等奖;鄞州中学学子研制的卫星实验舱载荷顺利进入太空。

二是“云资源”育人。对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成“甬上云校”,成为学生学习“资源库”和教师授课“工具箱”,现有科学类课程超2000门。

三是“趣味化”探索。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数字游戏、3D影响、远程实验等方式拓展师生学习半径。2023年,120余名宁波学生参与央视组织的神舟16号“天宫课堂”,与航天员桂海潮等共做科学实验。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