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日报:我省倡导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模式 衣“旧”有用,你的校服我来穿
发布日期:2024-12-23 来源:新闻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我拿到了冲锋衣和棉袄,非常干净!”这几天,浙江全省迎来大降温,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长峙小学的孩子们趁着午休,兴高采烈地前往校园内的“校服循环驿站”,领取合身的冬季校服。

有意思的是,这些校服均为二手衣物,从现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能感受到他们对“校服循环”行动的接纳与喜爱。

不久前,浙江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就提到倡导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模式,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消息一出,引来广大网友热议。校服循环使用理念在赢得广泛赞誉和支持的同时,也有人提出质疑,生活水平提升的今天,是否有必要为节省几十上百元让孩子穿“二手校服”?校服循环利用,是不是节俭过头了?

校服找到了新主人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全国有普通小学14.35万所,在校学生1.08亿人。这个数字背后,是庞大的校服定制和淘汰量。

一项调查揭示了校服淘汰后的去向:超过半数人选择将其留作纪念,三成以上的人直接丢弃,而剩下的人则通过赠送、捐献或转售的方式,让校服继续发挥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校服可循环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早在倡议发出前,浙江校园里,一场“绿色革命”就已悄然兴起,探寻着校服“退役”后的新出路。

长峙小学的“校服循环”行动便是于2023年2月正式开启的。学校学生发展处副主任汤梦琪回忆道:“当时学校发出了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加入这项行动。”这一行动的初衷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勤劳俭朴、低碳环保的良好生活习惯。

在“校服循环”行动开始前,学校对有意愿参与“校服循环”行动的学生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包括捐赠学生的个人信息、捐赠校服的款式、尺码等。“无论是捐赠还是接受,家长的热情都出乎意料地高,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汤梦琪告诉记者。

关于校服捐赠,学校还制定了详细要求。比如,参与捐赠的学生要将校服清洗干净,贴上衣服尺码标签,最后用袋子装好。“我们会将这些校服按尺寸款式分好类,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到‘校服循环驿站’进行挑选。”汤梦琪介绍。

如今,“校服循环驿站”已经运转得较为成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上学日的12时20分至12时40分,学生志愿者会值守驿站,负责校服的登记工作。这个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靠墙摆放着一排柜子,每个方形格子里整齐叠放着各个季节的校服。

据统计,“校服循环”行动实行一年多来,已经成功循环了200多套校服。

和长峙小学不同,杭州市余杭区文化村实验学校(前杭州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的校服循环,则源自家长的自发行动。家长们建立校服循环微信群,热情地分享着校服的需求和供应信息,形成了高效的校服循环网络,让孩子们的校服能不断发挥价值。

4年时间,校服循环微信群已经从最初几十人的小群发展成近500人的大群。发起人乔妈曾坦言,建这样的交流平台,主要是让大家能够把校服资源共享起来,让闲置校服二次利用,减少浪费。

此外,绍兴的一些学校还尝试联合当地新材料厂家,利用化学循环再生系统技术,将回收的校服变成可再生的纺织纤维,为校服的循环利用开辟新路径。

叫好为何难叫座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早在2015年,教育部、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探索校服回收再利用的生态环保机制。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也在《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在中小学校试点校服循环利用。

尽管有政策推动,但在现实中,校服循环的推广依然比较难取得预期效果,真正全校规模开展校服循环的学校并不多。

一些学校负责人透露,学校早几年就提出了类似“校服绿色行动”的倡议,但响应者寥寥。

一位前民办小学校长分享了他的经历:“几年前,我们鼓励毕业生将校服留给学弟学妹,但真正来挑选二手校服的孩子并不多。”

有的家长对校服循环也持保留态度。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妈妈就明确表示不会参与校服循环:“主要还是卫生原因,没有必要节约这点钱。”

二手校服消毒清洁是否到位,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参加杭州市余杭区文化村实验学校校服循环的一位家长表示,在交换过程中,对贴身的夏季校服,家长和孩子可能会介意些,因为穿得时间久了,留下的汗渍印记比较重,很难清洗。而正装、棒球服和冲锋衣这类非贴身的衣物,大家接受度就很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家长们的顾虑与环保的需求,成为校服循环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校服能否真正循环利用起来,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谁来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推动一些机构参与进来,比如提供校服的回收以及校服清洗保养等服务,让校服能以合适的方式去流转。

专家建议,校服循环利用不能止于倡议,更需要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学校、家长多方联动,一盘棋共同探索和落地。

意义更在校服之外

校服循环利用的意义,远不止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推动校服循环,实际上是将勤俭节约的美德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活教材”。这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教育的延伸,它引导孩子们学会珍惜资源,领悟共享的真谛。

校服循环利用的实践,在不少国家也正成为一种趋势。

在澳大利亚,许多学校设有专门销售二手校服的场所,家长可以在这些地方为孩子们挑选到性价比高的校服。

在泰国清迈的一些国际学校,二手校服店的运营完全由学生自己负责,从回收到售卖,每一步都由学生打理,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学生会的活动。

“无论是校服循环,还是课本循环,都不仅仅是低碳环保的体现,更是实现育德价值重要途径之一。”在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赵骎看来,穿在身上的二手校服、捧在手里的二手课本,都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好教材。

“我们除了课堂上引导学生爱惜课本,还把这种环保观念放到学校生活应用场景中,专设牛奶盒回收站、废品回收站等,并联合社区公益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课本等旧物循环的价值。”赵骎介绍。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