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教育评价改革 > 校地风采

聚焦单元整体设计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记2024年宁波市中小学音乐“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表现性评价”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日期:2024-12-02 来源:秘书处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一步推进我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评价改革实践,有效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2024年宁波市中小学音乐“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表现性评价”教学研讨活动于11月28日下午在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举行。

本次活动由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协办。宁波市音乐教研员、市名师宋萍萍老师、海曙区评价教研员魏锶梅老师、丽水市青田县音乐教研员和青田县中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海曙区音乐教研员张越琼老师、以及海曙区中小学音乐老师们共同参与此次活动。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凌磊老师与会指导。

(一)乐评展艺,呈课堂展示风采

古林实验小学马倩姿老师执教的《咙咚锵》,通过精准教学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巧用“石头剪刀布”口令节奏作为前经验,设计“游戏领航员”表现性活动,依据评价量规检验和提升学生能力,实现能力增值。通过“多彩一年级”表现性活动,从多维度指标量化学生节奏运用和创作能力,巩固生活到课堂再到生活的学习闭环。《龙咚锵》歌曲学唱采用“拼图听唱法”,强化听辨和演唱能力。在“编排元旦节目”的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合作表演评价,从多角度进行即时评估,充分使节奏这一音乐关键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得以综合运用。

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赵颖老师执教的《幸福拍手歌》,借助连续附点“石头剪刀布”游戏,让学生尝试用语言、乐器演奏和歌声等方式应用该节奏。用默唱法带动学生自主探究、学唱歌曲。将“元旦幸福快闪活动”作为表现性任务驱动,培养学生更高阶的音乐思维。学生自主探讨量规,展开多声部表现形式的方案制定,并合作表演。通过评价同伴的展示,进一步完善多声部合作的量规,优化表现形式。使节奏学习有了进阶的提升,同时也推动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完成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闭环。

(二)乐堂析象,享实践经验探讨

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的唐薇老师带来竖笛教学案例展示《桑塔露琪亚》。本案例旨在让学生通过“微共体”协同学习,从演奏、创编、音乐审美、文化理解四方面制定表现性评价量规,共同制定演奏方案,提升学生读谱与作品理解能力。通过独学、组学、群学的方式,学生能在独奏与合奏任务中培养各项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角色转变为倾听者、串联者和反刍者。只有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标准,不断提升音乐关键能力。

随后,石碶实验小学的蒋倩老师和海曙外国语学校的周琰老师对两堂课展开观察和汇报,从学生笑脸、发言的高频次反映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有效性。以及并在合作情况方面观察每位学生卷入式地参与学习,能够积极交流、分享观点,能运用评价倾听他人意见,优化自身的学习,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乐教指津,构理论实践桥梁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凌磊老师基于本区域音乐教学表现性评价课题的实践研究,进行理论指导。他详细讲解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结构与思路,帮助老师们构建清晰的框架,梳理撰写技巧。例如:如何提炼研究亮点、如何确保逻辑严密,并有效呈现数据等。同时,凌老师也肯定了通过浸润美育式的教学变革,满足五育融合的教育需求。凌磊老师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为老师们展开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宋萍萍老师针对本次的展示课展开了精彩点评。宋老师认为两节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聚焦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了教学评价的即时反馈,有助于学生持续进步。她强调生本课堂,要关注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并鼓励老师们继续深入研究多元化评价,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音乐人才不懈努力。

活动尾声,海曙区音乐教研员张越琼老师进行了主题引领与活动总结。张老师认为通过评价视角调整音乐教学方向,更符合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学的定义。鼓励老师们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带着孩子走向音乐。愿我们且行且思,且思且研,乐海扬帆!

(来源: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