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锚定新坐标 蹚出新路子 | ||||
|
||||
“扎根地方,固守‘服务当地、反哺乡村’的本心,努力为山区海岛县和薄弱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前不久,全省200余名省特级教师齐聚缙云启动支教共富行动,奉化中学特级教师李军杰代表参会教师发出倡议。接下来,这群省特级教师将通过开展“素养课堂”教学展示和特级教师论坛交流等活动,推动山区海岛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为加快实现省域教育现代化,浙江积极整合全省教育资源,努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优质资源的地域限制,促进资源要素的跨时空配置。在打造共同富裕教育先行省的新坐标下,山区海岛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重难点,也是突破点。因此,浙江对实施山区海岛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这条新赛道尤为重视,凭此找准突围“新打法”、积蓄破局“新动能”。 政策倾斜,创造超车“新机遇” 3月24日,省教育厅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召开支持景宁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针对当地教育实际和发展需求,专门出台了《支持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计划通过5年帮扶,推动景宁形成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4月7日,省教育厅在嵊泗县召开支持嵊泗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为全面提升嵊泗县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专门出台了《支持嵊泗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以来,全省上下加快支持景宁、嵊泗等地教育现代化试点步伐,一份份文件、一项项举措,从山区县飘向了海岛县,吹响了全省山区海岛县加快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 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缺乏资源、人才支撑的山区海岛县来说尤其艰难。针对性的政策倾斜,是创造山区海岛县教育弯道超车“新机遇”的关键一招。 整合全省教育资源,深化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支援山区26县和海岛6县组建跨地区教共体;印发《关于促进山区26县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教育结对帮扶、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入扩容、加强人才引育等4方面20项任务持续发力,力争到2025年,26县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编制《浙江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2025年)》报送教育部备案,重点支持山区26县和海岛6县,项目总投资68.4亿元……一条条、一招招直击山区海岛县教育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形成了“一张蓝图绘制到底”的工作机制和扶持体系。 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县中崛起”关系到全省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去年,我省发布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县中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县中教师“乐教安教善教”机制更为健全。同时,把组织省内优质普通高中与县中开展联合办学或对口帮扶作为“县中崛起”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我省进一步深化该举措,把“组建省内优质高中与山区海岛县开展‘县中崛起’一对一结对帮扶,结对学校58所”纳入浙江教育民生实事。 放眼当下,一揽子面向山区海岛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动作已箭在弦上。政策倾斜所创造的“新机遇”,正在不断为山区海岛县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聚焦问题,找准突围“新打法” 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是山区海岛县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而这也已成为山区海岛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 但解法并非没有,关键还是要聚焦问题,找准突围“新打法”。针对山区海岛县名优教师少这一实际,我省聚焦“留得住、育得出、用得好”,狠下功夫。 为鼓励当地优秀教师扎根山区海岛县安心任教和吸引其他地区优秀教师到山区海岛县任教,我省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分别设立“定向服务岗位”和“特设岗位”。其中,“定向服务岗位”按照“定向推荐、定向评定、定向使用”的原则,面向山区26县和海岛6县的教师,通过评审的教师将长期在当地基础教育教学岗位服务;“特设岗位”面向山区26县和海岛6县以外的教师,通过评审的教师须在相应县(市、区)学校任教,随迁人事关系,服务期为6年。 前不久,我省公布了37名通过“定向服务岗位”评审的正高级教师,龙游中学教师刘伟正是其中一名。扎根一线教育教学岗位32年的刘伟,也曾有机会去更好的工作岗位,但他仍然选择坚守。“偶尔也会有些许遗憾,因为受多种资源的限制,山区县教师专业成长难。”刘伟说,如今,有幸遇到政策调整,更加坚定了自己坚守一线的初心。 师范生是教师的源头活水,我省不断完善教师定向培养工作机制,基于山区海岛县实际需求,扩大定向招生规模,为山区海岛县输送优秀教师的“苗子”。去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山区26县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为26县定向培养中小学师资2000人,定向培养的中小学教师在服务期内原则上不得调离所在县(市、区)。 我省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区26县教师队伍建设助推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8条具体举措,超常规实施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工程。与此同时,大力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招募优秀的退休教师到山区海岛学校任教;继续开展“百人千场”专家名师送教下乡活动,精准送教到山区海岛学校;选派“希望之光”专家教育团,深入山区海岛学校开展“组团式”支教。 练好内功,积蓄破局“新动能” “正高级教师陈春燕不仅树立了教学上的标杆,更带来了精神上的引领。”平阳县海西镇宋埠中学负责人说,作为一所农村中学,陈春燕是学校第一位正高级教师,她成立了学校第一个名师工作室。正是在省里“特设岗位”政策引领下,陈春燕从城市来到农村任教,带领本校和周边学校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省里组织的教育帮扶、给予的政策倾斜只是创造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最后还得要靠各山区海岛县趁势而上、练好内功,将政策优势转化为推动山区海岛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积蓄破局“新动能”。 作为山区县,龙泉市不仅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个性难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生源数量少等短板,还面临着教育发展的共性难题,如优秀师资外流、优秀人才招引难等弱项,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龙泉市没有把希望寄托于“等靠要”,而是活用“县管校聘”改革政策,将队伍绩效管理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如今,通过改革,龙泉市打通了教师交流的渠道,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激活了教育发展的活力。 江山市先后与绍兴市柯桥区、嘉兴市南湖区结成跨地区教共体,主动拉高“标准线”,提出要以打造10个省级跨地区示范教共体为驱动,推动全市跨地区教共体提质升级,每月对教共体学校进行检查并按月形成完工核验表。同时,为激励每一组跨地区教共体都能达到“1+1>2”的效果,进一步规范跨地区教共体专项资金使用。 在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条“新赛道”上,全省山区海岛县主动承接落实好教育帮扶的项目、政策、资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蹚出一条实现山区海岛县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