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教育动态
索引号: 002482082/2022-00305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2-07-22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西湖区心育“和谐心”品牌升级再出发 全程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 2022-07-22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西湖区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自2017年启动心育“和谐心”品牌建设后,持续深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不断提升青少年健康服务能力。在“双减”政策和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西湖区结合新时期心理健康工作新要求,全力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数字化转型、全面升级“前端预防、中端预警、后端干预”的全程心理健康动态服务链,探索心理危机多跨协同干预,心育“和谐心”品牌“升级换代”,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新的成绩。目前,该区已建成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学校7所,省级心理健康一级站3个,实现省级标准化心理辅导室100%全覆盖;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入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

一、前端预防:升级心育体系“最全要素”

(一)完善新阶段体系架构。西湖区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全区推进全域优质教育建设的战略部署,出台《关于实施西湖区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五项行动的通知》,以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为中轴,统筹指导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制定心理教育工作责任清单,明晰课时时长、教师配备等标准及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和谐心家园”教学资源库。

(二)升级新时期心育阵地。打造“和谐心·名师联盟”品牌,聘请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24名,培养“成长热线辅导员队伍、家长沙龙授课团队、家长微课主讲教师团队”三支项目队伍76人。目前,全区共有专职心理教师35人,国家二级咨询师52人,全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持证率达98.6%。强化“家校社医”联动,打造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为主体、社会和医院为辅助的心育“共同体”。2019年12月成立学生成长支持中心。实施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提质工程,每年认定、复核市级优秀站3个,打造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学校13个,确立2个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项目。目前,该区各校心理辅导室总面积7646.35平方米,成功创建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7个,省级心理健康一级站3个,市级优秀站16个,省市级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学校各1个。

(三)凝聚全社会心育合力。定期推出“和谐心家园”系列活动,加快全区数字家长学校建设,提升家长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识别能力。目前,共创建心理健康精品课程3项,形成9个年段6个维度的心理辅导微课资源共54节。 近两年,累计组织“和谐心家长沙龙”45期220多场,家长俱乐部活动48期,线上线下读书会42期,家长直播课8期,推送家长微课81节,惠及近13万位家长。

二、中端干预:推动心理健康“数字化转型”

(一)健康筛查“一个库”。搭建“学生身心健康数字平台”,借助“智能感应环”精准健康筛查,汇聚全区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每年4月、9月定期完成心理健康排查),沉淀全区学生“身心健康画像”、高危重点人群档案等多项信息,构建“随人走、全覆盖”的数字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目前,库内已沉淀10.8万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智能感应环”筛查项目在保俶塔实验学校等10所试点学校开展,筛查准确率提升至92.41%。

(二)全域管控“一张屏”。“西湖学生身心健康数字平台”实现全域心理健康情况一屏掌控,可分级分类以统计图和列表的形式,呈现包含全域走势、学校情况、班级情况、学生个人等多维度信息,可随时调取访谈记录、就医记录、家庭情况、请假记录等内容;可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时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对比、走向分析,实时总结全域学生体检、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数据,不断织密加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

(三)预警跟踪“一张网”。健全“局-校-心理站-班级”四级预警网络,实现各级各类的信息互通与统筹。通过平台数据“智能化”地将所采集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为4级梯度(无危机、一类、二类、三类),以“红橙黄绿”码四级标识,分级管理学生健康数据,数字化呈现“异常监测”,对高危学生筛查中有重大心理障碍、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等重点人群进行标识预警,制定“一人一方案”,实时关注、强化动态跟踪管理。

三、后端管治:深化危机干预“多跨协同”

(一)建专业支撑“社群”。依托“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开展心理援助专家定制化服务,选聘9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知名专家建立“西湖区成长支持中心心理健康专家组”,以“专家面对面”“专家心理辅导课程”等为载体,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分析、干预等专业服务,2021年全区各校个案咨询总数6825人。

(二)建协同干预“闭环”。区域学生成长支持中心积极与卫健、公安、镇街、高校和医院等进行合作,联合第七人民医院、学校、社区,建立心理高危学生复学机制与过渡式帮扶及精神康复期动态心理联合评估机制。打通医校之间双向联系绿色通道,开展“医教结合学生心理咨询转介平台”试点工作,不断完善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

(三)建服务延伸“基站”。将心理辅导站纳入学校现代化建设硬件标配,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每晚6-9点,由区域心理健康名师在线守候,疫情期间辅导学生逾千人次。建立“三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考证机制,做好家庭教育指导。目前,已完成第一期初级培训,282人已取得初级证书。积极推动“12355”青少年服务站平台走进社区,并针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帮扶服务7900余人次。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