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和应用进展有关情况
发布日期:2022-07-15 浏览次数: 字体:[ ]

W020220714372115962134.jpg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一期上线以来,各类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浏览量持续增加。截至7月12日,门户和4个平台的总浏览量已超过30.3亿次,总访客量达4.3亿人。”

在7月14日的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报出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三个多月来的这份亮眼“答卷”。与此同时,续梅也带来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改版升级的消息。

据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二期已于7月8日正式开通。新版平台在增设“试点省份”专区和“服务大厅”查询功能外,提供了更丰富的云资源。“上线大思政课资源465条、体育美育课程473门、劳动教育资源3500余条,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增国培示范、院士讲堂、名师课程等在线培训资源6240条,提供研究生课程300门、案例8.5万个、产学研需求信息30万条,汇聚各类语言学习资源8000余条。”续梅介绍。

此次新增的云资源主要聚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研修三大板块。这些板块都设置了哪些内容?资源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何工作安排?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了相关情况。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板块——

强调技能的训练和展示

“从内容和学习的方式来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相关的技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根据这个特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板块做了相应的设计。

体育资源板块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基本要求,设计有“体育课程”“运动技能”“体育竞赛”“健康服务”四大板块。

美育资源板块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以资源和数据为新的生产要素,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动能,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教会、勤练、常展(演)”的教学要求,美育专题资源共设计“艺术课程”“艺术特长”“艺术展演”“专项展示”四大板块。

针对当前各地和学校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想干”“不会干”“不能干”“不敢干”等困难问题,劳动教育资源板块突出以促进学生劳动实践为核心,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强调公益性、实践性。中小学平台“劳动教育”在主页独立呈现,职教平台主页增设“劳动教育”栏目,高教平台主页“专题”中增设“劳动教育”子栏目。目前,已上线“劳动光荣”“劳动导航”“劳动智慧”三个栏目。

王登峰表示,下一步,平台拟委托国家开放大学面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进一步征集遴选体育美育资源,同时还将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各栏目资源,以线上优质资源带动线下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

研究生教育板块——

激活在线学术交流空间

“研究生教育板块立足研究生和导师需求,突出‘研’和‘用’,致力于做成导师愿意来、研究生喜欢上、企业希望去的信息交流地、学术交流场、合作签约处,全方位服务广大研究生和导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

研究生教育板块目前上线了在线开放课程、案例教学、学术研究、导师发展和产学研服务等5个模块。

其中,案例教学模块提供目前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覆盖类别最全的“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包含4500个文字案例、视频案例、小微案例和短视频案例;共享“中国临床病例成果数据库”,提供8万余个由一线医师撰写的规范化病例报告。

学术研究模块提供了近四年的20万条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检索”,为研究生选题提供参考;链接中国科协网站提供“院士开讲”节目,发布中国科协组织评选的重大科技问题,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强化问题意识。

产学研服务模块与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平台相融通,共同构建产学研服务“超市”,创造供需对接环境与条件,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模块目前已汇聚30余万条企业创新需求,方便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师生的科研成果实现对接,并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和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

洪大用表示,下一步,研究生教育板块建设将适应研究生教育新阶段、新需求,围绕核心问题,推出更多更好的案例教学、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等内容,同时还将加强数据分析,带动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教师研修板块——

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

“我们有1844万教师,这是非常庞大的一支队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发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师研修相关板块,汇聚了丰富的资源。

在基础教育领域,平台新增了“国培示范”栏目,将“国培计划”的好课程、好项目搬到线上。此外,平台还开设“名师名校长”栏目,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搭建线上工作室,分享资源、协同教研、共同备课。“目前,我们正在逐步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的260位教师校长建立线上工作室,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加入。同时,也为各省的省级名师名校长在平台上建立工作室提供支持。”任友群表示。

在职业教育领域,平台汇聚了职业院校教师的研修项目,教师可通过平台报名参加国家级示范培训等,还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搭建了协作空间,支持线上协同研修。平台还发布了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培训项目、实践岗位、校企联合攻关课题等,为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供支持服务。

在高等教育领域,平台以线上的方式实施教师支持中西部公益行动,为优秀教师建立工作坊,组织中西部高校教师加入,共享优秀教师的好课、好经验;另外,还上线了虚拟教研室,助力教师云端教研。

任友群表示,下一步,平台将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强化各类培训中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继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资源的精准推送能力,更好发挥名师名校长的辐射带动作用。

浙江试点情况——

“三步走”加快推进整省试点工作

P020220714414073480658.jpg

“浙江省积极融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工作。”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介绍了浙江省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情况。截至目前,浙江已经迈出了以下几大步。

第一步,接入共建国家教育平台。承担国家试点任务后,浙江积极把地方平台与国家平台对接,逐步形成“1+3+1”架构,即1个统一门户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上下贯通;打造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3个省级智慧教育子平台;开通1个省级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目前,已经建成浙江智慧教育平台1.0版,并向教育部推荐基础教育精品课598节、高等教育精课520门,承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27所,96.43%毕业班辅导员已绑定“辅导员工作平台”,并与24365平台实现岗位共享。

第二步,丰富建设地方教育资源。浙江比较早地启动了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工作。2019年底疫情暴发后,浙江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汇聚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保障了“停课不停学”,使网上教学、网上学习逐步成为熟悉的常态。目前,浙江已经上线了包含品德修养、科学创造、体育运动、艺术育美、劳动教育5大类123门1600余课时“五育七彩”在线课程,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名师网络工作室830个,共享网络课程6000余门,总访问量达到3亿多人次。浙江还联合新华社、省检察院和省科协等多个部门,建设了300节社会课程资源供学校和学生选用。

第三步,深化应用智慧教育平台。在充分利用国家平台和浙江平台资源的基础上,着眼于边建边用、应用为王的要求,浙江积极打造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场景,着力发挥数字教育资源的效益。目前已上线“三大应用”。一是“四点半课堂”。开展“线上课程+线下助教”课后服务新模式,上线同步课程5700余门,支持全省义务段学校课后选用和中小学生自主选课学习。“双减”服务和在线教学平台日均访问量突破300万人次。二是“浙里问学”免费在线答疑服务。由省统一安排,每周六向中小学生提供作业微课、名师导学、名师答疑和个别答疑等在线服务。目前已经推出5期,登录的独立用户已超过14万人,访问量突破750万人次。三是艺术互联网学校。针对艺术类师资结构、配置不平衡现状,浙江搭建了省级网上师资统筹平台,为全省中小学校提供名校名师、专业美术教师的共享通道,切实解决了部分学校艺术类师资不足的问题。

陈峰表示,下一步,浙江将紧紧围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节奏,加快建设并不断迭代升级地方平台,形成“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融通的智慧教育体系。同时,努力用数字化改革的思路和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更好地指导教师的精准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更好地为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来源:光明日报、教育部官网)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