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教育动态
索引号: 002482082/2022-00100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2-03-04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桐乡:建设“小而强”乡村名校 书写教育共富新答卷
发布日期: 2022-03-04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桐乡聚焦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致力于打造乡村名校,稳步推进乡村名校提质扩容。在加强经费统筹力度、挖掘乡村优质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城乡帮扶等一系列举措之下,桐乡7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外”到“内”焕然一新,“小而强”的乡村名校建设从“点上盆景”走向“面上风景”,更多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一是聚焦“小而美”,校园建成“乌托邦”。聚焦目标管理,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加强公用经费统筹力度,适度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自2010年起启动对桐乡7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改扩建和迁建工程,至2018年全面完成。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成为乡村最好的房子。例如乌镇植材小学民兴校区新校舍于2015年3月投入使用,同时还新建了近500平方米的食堂和一个能容纳200多学生的学生餐厅,解决了多年来学生用餐不便的问题。此外,桐乡着力打造未来乡村学校。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所有教室均已安装电子白板,并完成灯光照明改造。2022年还将为每所农村小规模学校至少配备一间同步课堂,让学生不出校门,同样也能跟市区师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二是聚焦“小而特”,课程办出“土特产”。优化顶层设计,凸显学校品牌文化魅力,积极挖掘乡村当地优势教育资源,融入学校顶层设计。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围绕小班化教学研究,将课程改革融入学校特色,通过校本研训、联盟教研、专题视导等方式,聚焦核心素养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一校一品”的格局,打造一批具有桐乡乡土文化特色的课程群。例如桐乡市屠甸镇完全小学晏城校区2021年新建国学馆,开设了“有趣的汉字”课程;结合学校特色开设了非遗课程剪纸、篆刻等,将传统文化根植学生的内心;结合乡土课程开展在“家门口”研学活动,清明祭扫于谦墓、走进康馨文化园,在一步一景中感受乡土的韵味。振西小学城西校区基于校区“农村子女+新居民子女”混合生源特点及实际教学情况,紧紧围绕“向美而生,与爱同行”的美好办学理念,以“传统美+现代美”相融合为德育文化打造点,以教学楼后方的“百草园”实践基地为抓手,让学生在中草药文化中去感悟美,发现爱,为美好人生打好童年底色。   

三是聚焦“小而专”,教师队伍有了“新配方”。桐乡不断深化“县管校聘”改革,重点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2021年,进一步优化交流轮岗制度,全力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试点农村“特设交流岗位”,强化“城乡、校际、援教、集团内部”四大教师交流机制。全年完成150名校长教师交流,跨校竞聘80人,打破了农村教育改革的“天花板”,补齐影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最大“短板”,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四是聚焦“小而精”,内涵发展形成“新动能”。推行集团化办学,实现城乡共进。先后发布《桐乡市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规划》《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桐乡市城乡教育共同体民生实事实施方案》等文件,全面推进以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三种模式为主的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以抱团发展实现“输血+造血+活血”,切实提升“小而优”创建校办学水平。融通城乡资源,教育教学共进,依托推进“互联网+”实现了乡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结对帮扶全覆盖,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搭建起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补齐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短板。积极搭建新平台,利用教共体建设平台,借助“互联网+”网络研训,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组建研修“新团队”,充分发挥名师辐射作用,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推动常态化研训机制落地,助力教师抱团式成长,进一步深入城乡帮扶,提升发展均衡力与凝聚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