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2-00753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2〕114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2-07-08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嘉3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12-30 浏览次数: 字体:[ ]

张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课后服务”工作支持力度的建议》(嘉32号)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支持。综合省财政厅、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的会办意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学校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场景,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时间和空间。我省全面贯彻中央的要求,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课后服务,使课后成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时段,不断强化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2021年9月以来,针对“双减”的新形势新要求,我省更加系统地推进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包括放学后托管服务、晚自习服务、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暑期托管服务等。课后服务已覆盖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非寄宿制学校445.5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活动、31.8万名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家长的经济和精力负担明显减轻。省社科联组织的第三方调查显示,我省家长群体感受学生作业量减少、课外补习时间减少、课外文体活动时间增加的分别占72.2%、55.6%、63.6%,其中小学生作业量减少比初中更显著,开设晚自习后,初中生课外补习时间显著减少。正是因为有了丰富多彩、优质高效的课后服务,我省总体上实现了“教育回归学校、学生回归校园”的目标。“浙有优学”的良好教育生态正在健康发展。

但是,正如您在《建议》中指出的,“双减”政策实行一段时间以来,课后服务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您反映的“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一些农村学校和城镇规模较大的学校,缺场地、缺师资,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还不够多样”等情况在部分学校的确是存在的,我们一直也很关注、着力在破解。在课后服务全面推行的初期,一些地方和学校因准备不够充分、学校场地受限、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有限、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原因,课后服务中一些情况和问题一度也曾比较突出。省里对此高度重视,省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多次专题研究解决课后服务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配套政策相继到位、社会各方资源陆续汇入,您提到的一些共性问题逐步得到了较好解决,您的有关建议意见也已吸纳到我省课后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行动指南中。

一、关于加大财政经费支撑的建议

我省高度重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工作,目前我省各地财政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支持课后服务:一是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省定标准。针对学校课后服务等新情况,今年1月,省财政厅、教育厅出台《关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省定标准的通知》,明确: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标准小学从650元提高到800元,初中从850元提高到1000元,为此省财政新增3.3亿元转移支付补助。目前,各地均已按不低于省定标准水平落实2022年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学校课后服务发生的水电费等公用支出可在公用经费中列支。二是鼓励各地安排课后服务专项补助经费。目前,全省有41个县(市、区)财政安排了课后服务专项补助经费,其中嘉兴、湖州、绍兴、金华等地的所有县(市、区)和杭州市区等均安排了财政专项补助。同时,各地结合实际,构建了立足学校办学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多类型、可负担“收费”模式。收取的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各地收费水平在家庭和社会合理承受范围之内,较之原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大幅度降低了家庭支出。

二、关于加强社会资源有效整合的建议

我省的课后服务坚持学校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在拓宽社会资源渠道服务课后服务上多方发力。

(一)发动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团省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在全省共青团组织开展助力“双减”常态化托管志愿服务工作。全省共有1936个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双减”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4万余次,累计参与青年志愿者20余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84.6万小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团省委、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共青团开展助力“双减”常态化托管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就队伍组建、定向结对、阵地建设、课程开发、团教协作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将开展常态化托管志愿服务工作融入党委政府“双减”工作和党史学习教育总体布局中,全省11个设区市均根据地区特色出台相关细化方案。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妇联等部门,依托省志愿者协会,积极发挥青年志愿者作用,已确定了28个助力“双减”常态化托管志愿服务省级试点,涵盖17个县(市、区)级团委和9个高校团委。二是建强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动员大学生、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青少年宫教师、高校教师、学生家长、“五老”群体参与“双减”志愿服务,同时充分链接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源,不断选拔吸纳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各行业各领域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指导各市、县(市、区)团委通过排摸后线上发布课程菜单,由学校点单,实现送课入校,目前已发布志愿服务托管课程1298节。依托共青团组织优势,指导各市、县(市、区)团委积极发动青年文明号单位参与助力“双减”常态化托管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课后托管志愿服务力量。三是发挥少先队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育人优势和实践育人特色,为“双减”工作提供活动、阵地、队伍支持。推出红色研学线路435条,开发红色研学课程190个,组织动员少先队员288.5万人次在课后前往“红领巾e站1013”阵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好“红领巾学院”系列课程读本,开设线下服务“双减”相关课程20356门,推动少先队活动课、红色研学活动进课后托管课程。建设线上“红领巾公益课堂”,共推出线上课程2955门。截至目前,全省少先队组织配合开展托管服务活动17309场,参与辅导员2.1万人次。四是加强数字化改革应用。聚焦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群体的急切需求,在现有的志愿汇、数字少年宫、数字红领巾学院等应用基础上综合集成、迭代升级,全力打造“青春助力双减志愿服务”多跨场景应用。按照“一队一库一图四场景”的总体架构,通过建立青年志愿服务队、素质教育课程库、校外教育阵地图,建立起服务需求一键发布、课后服务一键点单、线上课程一网通学、志愿活动一键报名场景4个典型多跨场景,有效解决学校找课难、家长报名难、志愿者奉献难等问题。应用在“浙里办-浙里青年”、“志愿汇”等平台上线以来,日访问量达2万以上,注册用户192万,1998个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应用参与“双减”志愿服务。

下一步,团省委将继续深入推进助力“双减”常态化托管志愿服务工作。一是开展试点工作。拟在全省范围内确定30个左右的县(市、区)团委和高校团委作为试点,通过试点经验总结提炼标准,面向全省进行推广,进一步提升“双减”志愿服务效果。二是推进项目引领。在2022年全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专设助力“双减”志愿服务类别,发现、挖掘、培育、孵化精品项目,推动“双减”服务专业化发展。三是营造浓厚氛围。对“双减”志愿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做好选树,2023年拟开展全省志愿服务突出贡献集体和个人通报表扬,将重点考虑“双减”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四是强化数字赋能。深化“青春助力双减志愿服务”多跨应用场景建设,重点加强与省教育厅等厅局多跨协同,对硬核场景进行迭代升级,提升服务实效。

(二)整合校外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如您所说,“双减”工作不是教育一家之事,需要各部门、全社会形成合力,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我省积极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建好应用,汇聚更多优质课后服务资源。省教育厅正在研发“浙里课后服务”系统,专门推出“课后服务资源汇”子场景,计划汇聚全省各类校外教育资源,目前全省的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场馆及活动资源已接入“浙里课后服务”系统。联合省科协于2022年初开设了“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省级课程,全省500万中小学生同上精彩的“科学第一课”。整合全省艺术教育优质资源,于2022年4月上线艺术互联网学校,为服务山区、海岛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开辟了新路。二是设好标准,探索非学科类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机制。2022年5月,我省六部门联合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科技类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的遴选条件和程序。建立区域、学校双层遴选机制。由各非学科机构主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遴选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区域“白名单”;学校在区域“白名单”范围内进行二次遴选,选择培训项目进入校园,充实课后服务。建立多方监督机制,确保进入校园的非学科机构质量有保证且能关注到各类学生群体。建立课后服务质量的评估机制立,劣质服务、违规项目退出机制。引进非学科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既是国家和省“双减”文件中的明确要求,也是现阶段减轻教师负担、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解决方式。下一步,省教育厅将不断优化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运行机制,与文旅、体育、科技等部门积极协作,指导各地出台细则,加快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源融入到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中,提升学校拓展类课后服务的品质。三是提档升级,加强校外教育主阵地建设。团省委将青少年宫提档升级工程纳入“我在窗口写青春”浙江青年携手共同富裕先锋行动,启动百个青少年宫基础设施更新、千名校外教育教师能力提升、万场“流动少年宫”进农村(社区),服务课后服务和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共青团在助力“双减”工作中的组织优势,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宫的场所条件和服务能力,优化校外教育政策环境,提升服务内容内涵,丰富场所服务供给。将“双减”工作的贯彻实施情况纳入新一轮青少年宫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加大山区26县青少年宫的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四是强化联动,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助力“双减”。省科协开展“千家基地拓研学”“红色百年行”等专项行动,首批免费开放120家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2748场次、120万人次中小学生接受科普教育。团省委发动全省各级青少年宫探索“双减”下假日、课后托管新模式,通过“课内+课外”“5+2”课后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课后服务工作。“双减”实施以来,已开展实践服务活动1.7万场,覆盖103.5万人次青少年。通过开展流动少年宫进农村(社区)活动,服务惠及全省50余万青少年。省妇联部署全省各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动对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及家庭需求,推出公益性假日托管、综合素质培训拓展、参与式亲子活动等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项目。推动有条件的村(社区)儿童之家在周末和节假日向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内的辖区儿童开放,开展临时托管、文体娱乐、亲子活动等多样化“家门口”课后服务。动员巾帼力量,共建课后服务志愿队伍。下一步,团省委将通过团教协作、社会协同、跨部门协办等方式,加快“红领巾学院”与青少年宫融合发展,推动学校、校外少先队组织与所在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建立联建共育机制,加强“红领巾e站”阵地建设,深化“红色研学”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和场景体验。把握“数字化改革”契机,通过集成数字少年宫、青春助力“双减”志愿服务、校外教育师资与资源库、校外教育成长与评价、数字展览馆等多跨场景模块,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校外教育服务平台,推动服务“双减”的各类平台聚合升级。省妇联将着眼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妇女儿童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化,在全省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制度完善、服务有序、活动丰富的“家门口”儿童综合服务驿站,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公益托管、综合素质拓展、亲子阅读等服务纳入驿站服务功能。

(三)发挥各类场馆资源优势,开展公益托管服务。您提出的“盘活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校社联动、馆校联动的育人大格局”的建议很好。我省团委、妇联、科协等充分利用公益场馆、专家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群团助力“双减”行动,共同参与课后服务。为探索公益托管模式,2022年初的寒假,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妇联联合在各市、县推出寒假免费公益托管服务。服务阵地包括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流动青少年宫、乡村(社区)青少年宫,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儿童之家、假日学校等场地及学生家长工作所在企业楼宇中的大型会议室、活动室等符合安全防范相关标准的场地。服务对象重点突出因父母工作繁忙、家庭无人看护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过年的企业员工子女、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的子女等。目前,各地都在积极筹划部署暑假托管服务活动。下一步,我们将在寒暑假有序推行公益托管。同时,为丰富中小学生寒暑假生活,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成功开展了“亲轻寒假·健康成长”系列实践活动,目前正在打造“多彩暑假”中小学省实践活动,为全省中小学生献上丰富多彩的“精神大餐”。

三、关于加强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建议

我省高度重视通过发掘推广优秀案例促进校内“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自2021年12月起,省教育厅每月遴选公布一批学校“双减”优秀案例,目前,共评选公布7批70个学校“双减”优秀实践案例。接下来,计划完成100个省级优秀案例的遴选、培育和推广。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校内“双减”典型案例遴选中,我省有6个“双减”案例获教育部推广,占全国推广案例的8%。为打造“双减”工作的“浙江样板”,省教育厅组织专家正在研制《浙江课后服务实施指南》《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指南(家庭版)》《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指南(学校版)》,以更好指导学校规范开展课后服务,指导学校和家庭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双减”后增加的闲暇时间。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

(联系人:朱国清、刘纪蕊,电话:88008693)

浙江省教育厅

2022年7月8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