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2-00751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2〕13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2-06-16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杭90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12-30 浏览次数: 字体:[ ]

朱亚利代表:

您在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议》(杭90号)悉。结合省农科院、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浙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对我省高质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您的建议站位高、谋划深、举措实,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吸收借鉴。结合您的建议,下一阶段,我们将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打造职教类型发展高地、人才培养质量高地和产教融合创新高地,为我省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深化产教融合,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诚如您所言,服务地方经济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当前全省中职学校专业布点2553个,高职专业布点1631个,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占比分别为4.2%、44.1%、51.7%和2.3%、44.6%、53.1%,专业同产业契合度不断提高。2021年成立首批10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推动政校行企共同对相关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实施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重要举措,现已培育建设13个联盟、20个示范基地、106家试点企业、63个工程项目、204个育人项目。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全省有217个职教集团与9674家企业结成紧密合作关系,遴选建设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20个、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114个。18个职教集团(联盟)入围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批国家级基地。

下一阶段,我们将更加突出服务产业发展的鲜明导向,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培养模式与我省产业发展无缝对接、高度契合,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同向发展。一是紧贴产业办学。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绘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引导学校紧贴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开设一批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新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平衡,缓解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发挥企业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推进国有(参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法人激励政策和机制研究,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探索校企合作组合政策落地办法。支持产业园区、开发区、特色小镇等以资本、技术、管理、设备或其他要素参与职业学校办学。三是深化协同育人。积极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再组建一批行业指导委员会,推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前置,汇聚更多行企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聚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政校行企共同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培养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所迫切需要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从“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

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高职本科衔接、四年制高职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等,打通人才培养通道,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2022年,我省2所本科层次试点学校四年制本科专业已达34个。长学制人才培养计划逐年提高,2022年,安排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计划64572人,比上年增加近15%。

下一阶段,我们将系统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职业中等教育基础地位,巩固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逐步打破现行体系内分段单独培养模式,加强一体设计、学段衔接、技能递进,实行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提高比例,持续扩大五年制人才培养规模,深化中本一体化培养探索并争取适度扩大规模,逐步使长学制培养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到2025年,职业教育长学制招生达到中职招生的40%以上。推动完善职业教育类型教育格局积极向本科层次延展,并作为关键环节予以突破。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将浙江国家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单位对照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在纳入规划后设置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和增设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扩大面向中职招生数量。

三、深化“三教”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省双向强化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教育,突出学生实习实训,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适用性。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现有教育部试点单位24个,省级试点单位168个。积极推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共有170多所职业院校15.3万人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启动首批30个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专业标准的制订工作。畅通职教专业教师引进渠道,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分别达到85.8%和71.7%。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在最近一届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我省中、高职学校获奖总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1个,总数位列全国第二;入选2021年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职业教育类)27门,居全国第一。

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三教”改革,激发学生潜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强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企业相关证书的配套衔接。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取职业技能高等级证书比例,到2025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职业技能高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30%,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的比例达到50%,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强化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浙江特色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实施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建立健全分专业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实施“产业教授”制度,推动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

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力“扩中”“提低”改革

职业教育对缩小收入差距、促进阶层代际流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全省职业院校坚持育训并举并重,面向全体劳动者特别是重点人群开展职业培训,2021年开展社会培训159.14万人次。充分发挥技术服务优势,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科技成果转化拍卖会,拍卖成交总价2700余万元,溢价率达41.4%。全省共92所职业院校参与国家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与8个省对口学校共建示范专业55个、实训基地17个。2021年成立新一轮浙阿职业教育发展联盟,60余所职业院校和近100家企业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和一师15所职业院校的60个重点发展专业。组织14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与山区26县中等职业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主动服务“三农”,2021年全省共有73所职业院校开设35个涉农专业,设有153个专业布点,在校生3.88万人,涉农职业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丰富。创新乡村人才培训模式,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农民培训实践中探索多元化培训方式,为乡村人才培育提供技术指导、成果转化、创业支持等综合服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依托专业和技术优势,目前已完成100多个乡镇的乡村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师生结合乡村元素研发推出了木刻版画、扎染、剪纸、编织等研学课程,为乡村旅游带来了研学新项目等。

下一阶段,职业教育将聚焦共同富裕重大改革和重点工作,主动回应群众对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需求,在示范区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一是服务“扩中”“提低”改革。着眼提升社会各群体的学历层次和受教育水平,实施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对低收入群体开展继续教育的规模,强化“造血”功能,推动更多人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二是大力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业农村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加快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持续改善乡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开设一批立足区域经济的紧缺专业和特色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并扩大相关领域培养规模。三是主动服务山区26县发展。加强对职业学校服务山区26县的指导,创新结对模式,个性化订制结对服务内容。进一步加大对山区26县中职学校的扶持力度,做强县级职教中心,推动每所职业学校着力建好1—2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四是落实职业学校育训并举法定职责。推动职业学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建立政校行企参与的企业职工培训平台,把职业学校纳入当地重点职业培训机构目录清单。开发一批产业发展急需、行业特色鲜明、层次类型多样的培训项目、课程和教材,实现需求端与供给端有效匹配。

再次感谢您对浙江职业教育的关心,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人:职成教处陈颖淑,电话:0571-88008707)

浙江省教育厅

2022年6月16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