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2-00484 |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2〕43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2-06-29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664号提案的答复 | ||||
|
||||
潘云峰、计勇强、王利月、毛新宇、田宁、陈文兴、宋明顺、谢辉、魏伟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664号提案)收悉。十分感谢你们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关心关注。经商省农业农村厅和省人力社保厅,现答复如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动作为,以提高乡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大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为目标,不断提升乡村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一、着力加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本科高校优势,加强涉农高端人才培养,开设农学、园艺等植物生产类专业,2021年应届本科生358人、应届研究生115人。重视涉农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前全省共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14个涉农专业,有37个专业布点、毕业生3000余人、在校生14300人;61所中职学校开设20个涉农专业,有110个专业布点、毕业生7600余人、在校生22100人。职业教育“双高”建设计划中中职建设涉农专业66个,高职建设涉农专业群13个,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二、积极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职业大赛等工作,实施高职扩招、“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农民工学历和技能“双提升”等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助推青年农民免费就读涉农专业和在职研修教育,不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效激励了乡村青年扎根农村、走技能成才之路。全省已有62个市县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浙江开放大学在全省建立了45个省级农民大学生实践基地,共开设11个纯农和涉农专业,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88705人。全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0余万人次,举办全省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共有25人被授予 “浙江省技术能手”。优化农民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3800余个,开发“浙农云”培训平台,上线课程6000余门,自主开发300余门本地化专业课程。 三、持续做好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协作工作。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职业院校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乡村职业教育,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助推省内山区26县职业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求各地各校制订2022—2025年年度工作计划,并实施半年报制度。继续深化浙阿两地职业教育领域“组团式”帮扶和助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职业教育工作,有效推进西藏那曲和青海海西州职业教育工作,继续强化浙江3所高职院校与四川3所高职院校结对帮扶工作,深化与四川对口地区中职学校交流合作工作,做好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合作开展五年制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 四、扎实做好省内对口帮扶机制工作。扎实稳步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积极创新新时代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路径,高质量助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积极推进全省14所国家级“双高校”结对帮扶26县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26县中职学校进行深度合作。继续开展中职名校管理干部和教师交流挂职活动。推动山区26县职业学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协同育人为目标,强化产教“五个对接”,着力建好1—2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并扩大培养规模。加大对农业农村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培育一批乡村振兴人才。实现校企双元专业共建、教材共编、标准共融、教学共育、基地共享、师资共培。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乡村产业和乡村人才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村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创新教育培训模式,为乡村培养更多新农村建设人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浙江职教力量。 一、继续加大涉农学校和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紧密对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专业农林人才的需求,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造就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进一步加强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优先支持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督促涉农高校在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优秀乡村文化、传统农业文化等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热爱。加强乡村文化帮扶,送文化下乡,成立乡村文化研究中心,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建设研究,服务指导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加强农业产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使科研成果价值最大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作。积极贯彻落实省委人才办等5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作,提升乡村振兴人才质量。大力提升农民现代化素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扎实开展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农民、农村妇女等群体,重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茶叶加工、养老护理等农业类职业技能培训。2022年继续落实面向企业职工等社会人员培训工作,完成160万人次的目标任务。到 2023年,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5万人次以上,着力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加大农民继续学历教育工作,引导更多高校参与农民继续学历教育工作,依托浙江开放大学继续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扩大农民大学生招生规模和财政免费名额比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通过技能竞赛推动农村人才技能提升。组织开展面向涉农职业(工种)的专项技能竞赛,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设置涉农赛项,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学技能、练本领,提升农民技能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三、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农民就业创业基地和数字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稳慎推进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制度试点工作,建立与“新八级”制度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技能人才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吸引广大农村劳动者积极参与技能培训和认定。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培训管理,丰富培训形态。制定出台《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省级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动态管理,认定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编写一批实用时新培训教材,录制一批线上课程,推进农民培训数字化改革。探索开展“乡村农匠”遴选,争取用5年时间认定 6000名技术拔尖、乐于奉献、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乡村农匠,支持乡村农匠开办乡村农匠工作室,承办农民培训班,广泛开展师傅带徒培训,将乡村农匠纳入农民培训师资库并优先使用,市级以上乡土人才按照副高级职称支付讲课费。实施好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项目,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为主要培育对象,抓好“头雁”人才招生培育,2022年起,每年招生800名,连续实施5年,培育4000名头雁,形成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雁阵。 再次感谢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持续关注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并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人:职成教处蒋联海,电话:88008860) 浙江省教育厅 2022年6月29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