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2-00482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2〕107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2-07-07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61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10-25 浏览次数: 字体:[ ]

汤晓幸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凝聚教育合力重塑教育生态》(615号提案)悉。非常感谢您对我省基础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您对我省基础教育生态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分析很深入很到位,对优化我省区域教育生态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经过长期努力,我省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义务教育已经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课程改革持续深化,考试评价改革迈出坚实一步。尤其是随着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和2021年《浙江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的相继发布实施,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政策的落地,老百姓所关注的教育领域关键小事正在逐步破解,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研学旅行扎实推进,课后服务、作业管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发展的态势总体良好,成果逐渐显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尽管我省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诚如您所说的,一些区域仍存在教师交流主动性不强,作业高质轻负水平有待提升,课后服务五育融通仍需加强,社会参与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为此,您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议,我们将吸收采纳您的建议,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升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一、继续鼓励支持教师有效流动

2010年以来,浙江省积极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跨校交流,2016年启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进一步畅通校长教师跨校交流渠道。据统计,2014—2021年,全省共有10万余名教师校长参与交流,其中骨干教师2.4万名、校领导1.2万名。目前,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已经成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个常态,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的均衡配置、激发校长办学和教师教书的积极性、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探索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收入分配、跨校兼课等工作紧密衔接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编制和岗位统筹,给予教师更多的岗位选择权,引导教师流向班主任岗位和教学一线岗位,引导优秀教师从城区学校和名优学校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从超岗学校流向空岗学校。教师交流工作继续坚持“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导向,依托信息化手段更加精准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打通各个部门的教师政策,形成制度稳定、管理高效、程序公开、教师认同的中小学教师综合管理体系。

二、持续加强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我省以“互联网+义务教育”为载体,全省域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城乡优质资源跨时空协作共享。为进一步推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以城带乡、以优扶弱,整体提升农村学校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支援山区26 县和6个海岛县组建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500所”列入2022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明确安排8个设区市的50个县(市、区)支援山区26县和6个海岛县组建跨地区教共体,下达结对学校任务数506所。同时,省级财政资金专项安排1.82亿元,专门用于支持跨地区协作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支持保障各地顺利实施“两地师徒结对”“异地跟岗锻炼”“线上线下示范课”“线上线下集体教研”“线上拓展课程”“学生集体交流活动”等6项基础帮扶任务,激励学校勇于争先,深化帮扶机制,提升工作实效。

三、不断加强学生作业管理

2021年9月,我省发布《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指导意见》,全面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的统筹管理,实施每天作业量公示制度,有效扭转了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片面刷题等突出问题。根据全国基础教育监测平台显示,我省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时间控制达标率从2021年上半年的39%,提高至目前的99.7%。

下一步,我省将把“作业改革提升”作为提升课堂教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的重要抓手。一是加强中小学作业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继续推进数字化助力作业辅导行动,尽快完成3—6年级全学段的5000个作业辅导微课的录制和上传工作。尽快出台义务教育分学科作业基本要求,以切实加强教师对作业功能的理解,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能力。不断加强配套作业本的更新建设。二是推进作业改革试点研究。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面向所有学校和学科的作业案例征集活动。2022年,遴选确定温州市、金华市等13个地方开展浙江省作业改革实验区工作。三是鼓励校本作业的开发。鼓励各地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教材和学情,构建校本作业研发、使用与评价机制,建立常态化校本作业教研机制。

四、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各地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各地各校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双减”政策实施后,我省持续推动义务教育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38万名学生、32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2022年春季学期,专门组织开设“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省级课程,全省500余万师生参与“科学第一课”,有效发挥了著名科学家对广大青少年的引领和励志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一是继续强化德育课程。秋季新学期,继续在全省中小学校开设“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省级课程,全力打造浙江省中小学德育大课堂、科普大讲堂、育人金名片。继续在初中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使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课程不少于12课时。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各类在线课程资源。通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之江汇”教育广场等平台,组织落实部级和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的推广应用。作为国家试点省份,积极参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三是不断深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完善学校体育艺术课程体系,加强中小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学校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艺术“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持续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继续开展全省大中小学生的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四大联赛活动;组织全省大学生艺术节、中小学生艺术节等活动。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鼓励全省中小学校开设劳动周,广泛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

五、统筹共享各类社会教育资源

一是发布并实施《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科技类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遴选并动态形成“白名单”,供各中小学校根据实际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使用,充实课后服务。二是继续在全省开展“千家基地拓研学、千名专家进校园”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科协系统资源优势,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三是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利用学生课后服务实践、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计划到 2025 年全省评选出 500 个青少年文旅教育实践基地。四是大力推进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根据《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认定公布职业体验类、学工学农类、服务类、技艺传习类等方面的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认定省劳动实践基地300家,更好地满足中小学多样化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需求。五是深化推进青少年宫提档升级工程。持续提升青少年宫的场所条件和服务能力,优化校外教育政策环境,提升服务内容内涵,丰富场所服务供给。加快“红领巾学院”与青少年宫融合发展,加强“红领巾e站”阵地建设,深化“红色研学”活动。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基础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基教处董枝平,电话:0571-88008703)

浙江省教育厅

2022年7月7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