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2-00481 |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2〕51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2-06-29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584号提案的答复 | ||||
|
||||
陈忠、张翼宙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和加强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几点建议》(584号提案)收悉。我厅会同省体育局和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我省高度重视,持续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融合开展,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体传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体教融合”的基层实践,为体育特色学校、新型体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取得了成效。目前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布局总数55321人,其中重点布局人数24023人,普通布局人数31298人,普通布局人数大部分都在普通中小学,比例高达57%。我省由原来以体校为主的业训运动员,已经逐步转移到普通学校中,体教融合发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成为大趋势。以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打造体教融合新模式。深化“市队联办”机制,优化中小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专业机构等合作的办队模式。推动体校与当地优质中小学合作,联办共建运动队,全省新增改建新型体校30所。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目前分别建有校园篮球、排球、冰雪运动全国特色学校300所、50所、40所,全国和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717所,初步形成特色体育优势项目的一条龙培养体系。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我省代表团中学生组获得14金15银16铜,取得了全国奖牌榜第2的历史最好成绩。 虽然我省“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正如你们在提案中所分析的,我省中小学体育还存在部分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足、专业化体育人才供给相对不足、校园体育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加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体制机制,抓好政策落实。2021年9月,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政策层面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教融合做了总体部署。对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体育师资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我们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夯实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基础,研究制订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共同推进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省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育体育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效开展。 二、积极探索,推广体教融合新模式。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教育、体育部门在体育师资、专业指导、赛事举办、基础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积极推广“学校+俱乐部”“学校+体校”“社会力量+体教合一”等体教融合创新模式。发挥行业体协作用,加强对社会体育机构的审核管理,选聘社会优秀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专业教练,派驻学校推广普及特色体育项目开展。发挥体校专业优势,和学校联合举办专业性较强的特色项目课程,加强学校运动队训练,提升学校体育专业水平。进一步推进体育项目布局到学校的改革试点,优化中小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专业机构合作办队机制,提升学校体育竞技水平。 三、加强特色创建,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开展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游泳、武术、龙舟、海岛运动、舞龙舞狮、围棋等优势特色体育项目,培育富有地域辨识度的学校体育品牌,着力提升学校阳光体育活动质量。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加快推进我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学校在项目普及的前提下建立各年龄段梯队的学校运动队,积极参与校际比赛、联赛和运动会的比赛。开展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遴选创建活动,到2025年创建省级体传校和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60所以上。动态完善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布局网,新周期布局人数稳定在5万人以上。 四、配强培优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一是配齐配足中小学体育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和“双减”工作要求,建设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体育教师队伍。专职体育教师占比与体育课程课时量占学校总课时量的比例相称。支持优秀教练员、退役高水平运动员等体育专业人才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的实施办法,将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有条件的学校根据特色项目要求,设立专项教练员岗位,配备专兼职教练员队伍。二是优化体育教师专业培养体系。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实施每5年为1个周期、不低于360学时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加大体育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依托体育教练讲师团等省内外体育专业技术力量,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推动中小学复合型、一专多能型体育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十四五”期间,每所足球特色学校至少配备1名具有D级以上资格或同等水平的足球专项教师(教练员)。三是开展学术交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加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通过组织支教、学校结对帮扶、同训同赛等行动,加大对偏远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学、培训的精准帮扶。四是统筹利用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等,规范引导当地优秀体育人才、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推动、服务于学校体育工作。 五、优化资源配置,打通体育场地共享通道。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建立体育器材设备的配备、补充、维修、更新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配备达标全覆盖。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推动条件较好的学校与体育基础薄弱学校共用共享。二是统筹利用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在市政公园、社区公园规划时考虑配套建设青少年体育场地,添置适合青少年活动的体育设施,为学生校外锻炼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各类体育学校(训练中心)、社会场馆、运动基地及俱乐部等合作,完善场地和训练等资源共享共用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提供服务。三是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大脑”工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打通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数据平台,推动校内校外体育资源共用、数据共享,推进社会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学生公益开放。 六、健全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检查,提高体育教师的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少数有基础性疾病的学生,安排个别化、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案。提高学校对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能力,完善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通过开展学平险、校园(方)责任险,使保险覆盖持续扩面、保险保障不断提升。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创新“保险+服务”模式,在做好事故理赔服务基础上,积极提供风险隐患排查、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救护演练等事故预防服务。持续优化理赔服务,推动保险机构建立校园安全事故理赔绿色通道,优化理赔服务流程,积极参与校园安全事故纠纷的调解工作,提升理赔效率。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体卫艺处潘学东,电话:0571-88008880) 浙江省教育厅 2022年6月29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