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2-00474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2〕39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2-06-27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2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10-25 浏览次数: 字体:[ ]

农工党界别组: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借力“亚运”“双减”打造中小学体育教育新格局》(23号提案)收悉。接到提案后,我厅高度重视,厅领导亲自领办,会同省体育局、省自然资源厅和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共同研究。综合各单位的办理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

我省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围绕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强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学校立足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合理安排校内外体育活动,保障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促进青少年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以激发体育兴趣为导向,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构建循序渐进、科学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累计开发兴趣特长类体育选修课程上万门。坚持普及与提高结合,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市、县、校”学生阳光体育四级联赛,重点开展全省大中小学生的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联赛活动,每年有2000多所学校、4万多个班级、200多万名学生参与,成为我省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品牌。体教联合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活动,定期举办学生综合性运动会、单项体育竞赛。推进“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创建,建成全国篮球、排球、冰雪运动特色学校300所、50所、4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校151个。建成1717所全国和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83所足球特色幼儿园、8个国家级校园足球试点县、5个国家级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与通报制度,在教育部2016—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现场抽查复核中,我省的合格率、优秀率连续5年均位列全国第一。持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将学校塑胶跑道建设列入省为民办实事工程,全省完成专项投资19.7亿元,新建塑胶跑道1342条,中小学校塑胶跑道覆盖率达95%以上。目前我省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99.34%,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99.39%,均位居全国前列。

虽然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两个先行”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提案中所提到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场地设施等方面”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2021年9月,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省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优化我省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2022年初,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体育总局签署了支持浙江省教育和体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备忘,对我省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政策精神,进一步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基础,拓展学校体育工作新渠道,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新体系。

(一)强化制度创新,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机制。一是进一步促进考核评价。建立完善考评指标,对各地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并将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告公示。在对各市、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县评估中,将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阳光体育运动等列入指标体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落实。二是进一步促进体教融合。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教育、体育等部门在体育师资、专业指导、赛事合作、基础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广“学校+俱乐部”“学校+体校”“社会力量+体教合一”等体教融合创新模式。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派驻专业教练,促进学校推广普及至少1个特色体育项目。发挥体校专业优势,和学校合办专业性较强的特色体育课,提升学校体育专业水平。三是进一步深化学生综合评价。推进“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改革,完善体育中考制度,合理搭配体能和技能项目,激励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体育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中考成绩总分并逐步提高分值,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二)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打造“教会、勤练、常赛”学校体育新模式。一是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科学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推动体育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课程化管理。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阶段每天增加1节户外活动课,列入校本课程计划。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编制工作,构建全省“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体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省共享。二是强化体育运动训练。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分层分类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加强体能训练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运动技能培训和课余训练,培养每位学生熟练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合理布置体育锻炼作业,鼓励家长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社区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三是科学规划赛事,完善学生联赛。教育、体育部门统筹协作,把校园赛事与青少年赛事有机整合,深入实施全省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制度,推动基础项目、集体项目、传统项目普遍开展。形成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鼓励各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体育品牌赛事,中小学校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四是健全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检查,提高体育教师的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少数有基础性疾病的学生,安排个别化、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案。提高学校对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完善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通过开展学平险、校园(方)责任险,使保险覆盖持续扩面、保险保障不断提升。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创新“保险+服务”模式,在做好事故理赔服务基础上,积极提供风险隐患排查、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救护演练等事故预防服务,帮助教育机构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

(三)统筹校内外资源,共育校园体育师资。按照标准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优先足额配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建设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体育教师队伍,专职体育教师占比与体育课程课时量占学校总课时量的比例相称。一是做好专业培养。在师范院校、师范类的体育专业中,根据体育教学改革新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教师。二是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支持优秀教练员、退役高水平运动员等体育专业人才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的实施办法,将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有条件的学校根据特色项目要求,设立专项教练员岗位,通过招录、兼职、聘请顾问、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体育专业人才承担专业教练任务。三是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实施每5年为1个周期、不低于360学时的体育教师全员培训。选派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水平。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推进每所足球特色学校至少配备1名具有D级以上资格或同等水平的足球专项教师(教练员)。四是组织学术交流。组织开展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学术交流和教科研活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加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通过组织支教、学校结对帮扶、同训同赛等行动,加大对偏远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体育工作的精准帮扶。五是健全体育教师课外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将承担课外体育活动、课后训练、指导参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待遇。

(四)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云管理提升使用效率。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建立体育器材设备配备、补充、维修、更新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配备达标全覆盖。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推动条件较好的学校与体育基础薄弱学校设施共用共享。二是统筹利用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在市政公园、社区公园规划时考虑配套建设青少年体育场地,添置适合青少年活动的体育设施,为学生校外锻炼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各类体育学校(训练中心)、社会场馆、运动基地及俱乐部等合作,完善场地和训练等资源共享共用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提供服务。三是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大脑”数字化工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打通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数据平台,推动校内校外体育资源共用、数据共享。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体卫艺处潘学东,电话:0571-88008880)

浙江省教育厅

2022年6月27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