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2-00471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2〕3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2-06-06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20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10-25 浏览次数: 字体:[ ]

王丽峰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教育新基建”赋能“双减”背景下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207号提案)收悉。衷心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特别是城乡教育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您的提案紧密结合实际,分析了我省各级网络、学习平台、教育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对推动我省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开展了调研,并召集有关人员专题研讨。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高速、泛在、安全、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无线网络建设有效推进,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截至2022年3月底,全省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1.2万个,覆盖县城以上区域、重点乡镇和67%的行政村,预期2022年底将实现全省行政村基本全覆盖;有线宽带网络建设成效显著,实现广电、电信网络全部光纤到村,满足大流量流媒体信息传输需要。

我省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发展迅速。一是建成高速、安全的教育专网。早在2012年,我省就启动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建设,并于2015年底覆盖全省中小学校;截至2021年底,浙江省教育计算机骨干网(省到设区市网络)带宽已达5G,超过80%的学校已万兆接入省教育计算机网,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9.23%,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目前,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内已建立统一的DNS系统,实现网内各类应用的智能解析;之江汇教育广场、学生学籍、学生资助、教师管理等国家、省级统建系统均部署运行在该网,提升了业务系统访问速度,保证了数据安全。二是形成城乡一体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之江汇教育广场2.0建设,现已建成省、市、县、校四级联通的“互联网+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深化网络同步课程、名师金课、城乡同步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等“三个课堂”建设和应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推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专区、家庭教育服务专区,上线123门“五育七彩”课程,共计1600多课时;累计建成网络同步课程5600余门、微课程8500余门、名师金课60余门。同时,为新华社、省委网信办、省妇联和省检察院等部门的优质课程资源进校园提供渠道,实现多跨合作、融通共享。三是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全省中小学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达100%,建有录播教室学校占比达93.6%,多媒体、录播系统正在逐渐由传统型向交互型转变,交互型多媒体占比达63.88%,交互式录播系统占比达40.67%;同时,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资源,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新型教学空间,实现物理空间、社交空间、个人资源空间三者有机融合。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我省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经费投入,保障教育新基建

继续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组织实施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和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项目,加大对教育新基建等设备的投入。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2025年)》(浙教规〔2022〕39号),对我省26个山区县、龙港市、洞头县和宁波市4个县(市、区)共757所学校进行补强发展;规划总投资68.35亿元,其中9.50亿元用于学校教育新基建。为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2021-2023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利用教育部、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26个山区县和龙港市普通高中学校的智慧教学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融合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支持项目式、合作式、小组式等多样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空间建设,加快补齐县域普通高中短板,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二、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

(一)建设教育行业云网端一体化系统。按照“多云融合、多网互通、多端智联、应用支撑、统一管控”原则,统筹利用全省统一的政务云基础设施,建设适宜全省各类学校个性化应用的教育行业云。建立统一的数字教育应用访问入口,实现监控、门禁、电器等物联终端的集成整合。

(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继续完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建设,提高校园网络覆盖质量,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打造500所智能化校园,建成5000个新型教学空间。基于国家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研制智慧校园建设指南和评价体系,全省95%的学校建成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学环境和服务。目前,已编制完成《浙江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待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发布实施。

(三)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研制教育信息化设施与设备、软件与数据、教育网络安全、在线教育和数字教育资源等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进一步推动平台互联、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和安全可控。开展标准化创新,加强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编制50项技术规范和指导性意见。其中2021年编制完成《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元素和代码规范》《中小学课堂教学数据元素和代码规范》《实验操作考评系统技术规范》《中小学教学机器人技术规范》《中小学危险化学品柜技术规范》等15项数据标准和装备规范。

三、深化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一)构建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按照“1位名师+10位学科带头人+100位网络学员”的方式建设300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面向山区26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持续培养1000名学科带头人。加快推动之江汇教育广场从大体量优质内容共享转向以优质内容为基础的高质量在线教学服务,建设互联网学校云直播中心,组建之江汇在线教师团队,联合市、县(市、区)共建一批实体化互联网学校。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携手,支持构建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校乡协同四大协同发展应用场景,打造“线上一所学校、线下多所学校”的云端共同体,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助力城乡教育共同富裕。

(二)高质量普及网络学习空间。优化教师工作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服务能力,汇聚各类终端、应用和服务产生的数据,建成学习场景可融通、学习数据可归集、学习成果可记录展示的师生数字学习档案。丰富空间应用场景,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微件功能,引入3个核心应用,设计和培育不少于10个典型应用场景,探索全省义务教育学生用电子音像教材与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融合。推进空间融合创新,逐步推动全省中小学教师利用空间常态化开展教学活动。

(三)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将各市、县(市、区)、学校使用国家和省级平台资源情况纳入各级教师培训和考核范畴,作为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重要内容。发布浙江省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进校园准入办法,建立数字教育资源的内容审核、购买使用、用户评价和投诉举报机制。研究制订学校和教师参与优质资源建设和在线教学服务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断提升资源建设质量与在线服务水平。

四、建设新型数字教育资源,丰富优质资源供给

(一)立足优质均衡,聚焦“双减”服务,助力“停课不停学”。2022年,省级将推动30所名校上云,打造50门“名师金课”,开发1000门网络同步课程,建成100门融合地方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技艺的素质教育课程和一批乡村特色数字课程;整合教育系统资源,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开发体系化的优质特色在线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开放众筹,汇聚社会资源,不断丰富优质资源供给。同时,推出课后服务专区、上线“浙里问学”应用,提供在线答疑服务;并联合省科协和社会科研机构,以科学普及类课程资源为基础,提供科学问题释疑解释服务。

(二)以实现“班班有艺术老师,生生有艺术特长”为目标,上线之江汇·艺术互联网学校。推出找课程、约老师、看展览、共活动4大应用场景,通过“技术创新+教学创新+制度创新”,构建新型美育共同体,跨越时空,联结山海,助力共同富裕。目前,艺术互联网学校提供了小学美术学科春季学期全套体系化课程资源,汇聚了系统内外艺术类拓展课程200余门,联动展示展览常书鸿美术馆等5个线上艺术馆。后续将与浙江博物馆等机构开展合作,提供VR/AR线上场馆资源。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教育技术中心郑鲁根,电话:87880810)

浙江省教育厅

2022年6月6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