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爱而有学,问特教的诗和远方 | ||||
|
||||
在特殊教育园地里,那花期不一的聋孩子,孱弱亦顽强。假以阳光雨露的滋养,适其习性的科学培育,他们终能以独特的孤傲绽放一畦的饱满芬芳。特校园丁有奇人——陈子月老师,她左拥博爱,右抱博学,让满园的聋孩子听见爱、看见未来。 陈子月,女,教育硕士,数学高级讲师,从事普通高中数学教师兼班主任15年,被评为温州市教坛新秀、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从事特殊教育15年,前后任职学生处、教学处和科研康复处主任,被评为杭州市优秀教师、教育局系统优秀教师、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教育改革创新年度人物。 跨界特教,革新“特教是根的事业”之说 初次跨进聋校课堂,她生平第一次面对学生成绩伤心落泪,不能理解“特教是根的事业”之理。她问自己:要倾其一生地浇灌深埋在地下的根与茎,不问花与果?不!不甘心,埋头苦学;不死心,苦苦追寻。汗水告诉她:面对生命个体的多样性,特校教师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它更需要强大的专业性。梳理过往,迁移普教革新特教,创新可视化教学、反馈式教学、个性化教学。根茎终将破土为芽,高考数学成绩创新高,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课例一等奖,9项课题获奖,8篇论文获奖,专著《每一个都合适——数学可以这么教》如期出版。 携手团队,建构“爱而有学”培育系统 陈老师治学,“啃”教育理论、“研”教学方法、“创”教学模式之外,更得力的是“带”教学团队。上示范课,开讲座,报课题,写反思,躬耕不辍。她携手团队研学,被评为杭州市先进教研组;管理康复团队,学习“医教结合”理念;带领职教团队,建构聋校无声工匠培养模式。建构“爱而有学” 培育系统,让听障教育基于根部,展于花果,惠于民生。 德艺相融,助推特教的“诗和远方” 特校教师既要有跨越障碍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大爱无疆的情怀。陈老师无论作为班主任、学科教师还是管理者都长期扎根聋生生活,晨间出操、食堂就餐、学农劳动……疫情期间,召开云班会、线上家长会,24小时在线安抚答疑,防疫抗疫。留心观察、及时干预是她的高招。 她远赴贵州支教,并开展黔东南州“爱+专业=特教教师”师资培训。教育扶贫,她输的是师资培育技术,送的是特教人的品质与精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