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十年巡礼 > 各地风采 > 金华市 > 学前教育城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建设改革双轮驱动 公益普惠内涵提升
——义乌学前教育发展的“三级跳”
发布日期:2021-05-12 浏览次数: 字体:[ ]

义乌市是人口流入大市,位列“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第二,充沛迅猛的人口资源流入,给义乌教育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全市目前全市在园幼儿7.5万人,其中外地户籍约5.5万,如何城乡一体、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义乌市对标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要求,以“办好学前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深化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加大优质资源供给,解决“有园上、上好园”问题,用实际行动,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的“三级跳”。

大刀阔斧 拓展优质资源

一直以来,义乌市幼儿园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通常民宅、商住房等非标准资源办园,高峰时期达到300多所,办学品质低下。从2017年开始,义乌市以“有园上 上好园”为目标,启动“百园工程”,概算总投资25亿元,供地800余亩,要求“五年计划三年完成”,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优先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幼儿园建设,举全市之力拓展优质学前资源。到目前已建成64所,到2021年底全部建成,提供3.94万个标准化学位,全市公办学位占比从原来的9%提高到53%。“百园工程”方兴未艾,新一轮“百园工程”紧密启动。对照义乌市“十四五”发展趋势和教育现代化要求,人民群众“上好园”需求将持续增加,义乌市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新社区集聚建设,概算投资30亿元,建设新“百园工程”,力争三年完成,推动标准化幼儿园基本覆盖每个村、居。两轮“百园工程”建成投用后,公办幼儿园覆盖面达到65%以上。

改革创新 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10年来,义乌公办幼儿园从15所增加到55所,未来将增加到97所。一方面公办学前规模急速增长,另一方面教师编制瓶颈制约,两者之间矛盾如何解决?义乌市把国有幼儿园登记为财政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建立“非财政预算管理公办幼儿园体制”,制定收费标准、财政扶持、薪酬待遇、薪酬待遇等配套政策。按照“1+2”模式给非财政预算管理公办幼儿园编制教师,实行“自行收费、自我管理、人员自聘、自主发展”管理。落实差别化分类补助政策,对非财政预算管理公办幼儿园根据城乡不同区位分别实施每班1.5万元、4.5万元、8万元、12万元不等的财政奖补,体现越往农村,政府兜底力度越大。通过改革创新,激活了公办幼儿园发展活力,实现“编制零增加、成本合理分担、园所健康发展”。

央视二套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播出《幼儿园入园怎么破 浙江义乌:扩建公办园 财政向贫困山村倾斜》和《引进私立园 监管补贴不缺位》系列报道,对义乌学前教育的改革举措进行总结、推广。

优化管理 促进城乡幼儿园内涵提升

发挥公办省二级以上公办名园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新园高起点发展,组建4个“名园+新园”集团。发挥镇街中心园示范引领作用,组建6个“中心园+分园”集团,覆盖40余所片区和中心村园。镇街中心园与33所具备发展潜力民办园结成14个发展共同体,提升区域民办幼儿园保教品质。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2019年以来列入国务院、省政府小区配套园整治清单的11个幼儿园全部完成整治。推行优质幼教品牌托管机制,与杭州阿优幼教品牌合作,分批托管20所幼儿园。引进宋庆龄幼儿园、义乌公学、枫叶幼儿园等一批国内优质品牌,增加高品质学前资源供给。

多措并举 提升幼教队伍质量

推行备案制教师制度,大力引入非编教育骨干担任园长,实行岗位同工同酬。实施“百名园长培养工程”,组建“园长后备人才库”。加强民办幼师素质提升,“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民办幼师90学时培训共1万人次、24学时培训6.37万人次。修订民办幼儿园财政扶持政策,将财政补助与教师工资待遇、社保缴纳、持证率挂钩,保障非编制教师收入。全市持有学前教师资格证、大专以上学历证书幼师每人每年补贴6000元。与丽水学院等院校合作,开设学前(3+2、3+4)教育班,200余名义乌学生接受一体化专业培养,保障幼儿园教师队伍梯队培养。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