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0-06993 |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0〕121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0-07-06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91号提案的答复 | ||||
|
||||
浙教厅提〔2020〕121号 王丽峰、华小洋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并案提案《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助推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第191号)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你们的提案调研很深入,建议很中肯,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结合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等部门的会办意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省积极推动相关技术与教育内容、教学环境、学习方式、考核评价与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融合,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与新应用,助力教育现代化。“互联网+义务教育”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也是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2019年省政府将“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开启了我省“互联网+”的新型教育帮扶机制。全省共1458所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为对子,首次实现300多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受援全覆盖。公众评价好评率达99.7%,结对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满意率分别达89.1%、92.5%、85.9%。 “互联网+义务教育”在我省的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正如你们所指出的,推进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环境与技术优势尚存在不适应;城乡结对学校网络教学模式的效果还有待研究;师生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教学实践与整体优化还有差距等等,都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针对你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们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2019年全省教育大会强调,我省“不仅要比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先一步、快一点,还要在发展质量上好一步、进一步,努力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明确提出了争创国家“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的目标。 在去年民生实事工作基础上,今年我们进一步强化“窗口意识”,对标创建“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的目标,加强顶层规划、加码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质扩面,着力打造浙江“互联网+义务教育”窗口工程。 一是逐步扩面。今年计划“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学校数量增加到2000所,乡村学校受援覆盖面达80%。至6月10日,各地上报新增受援乡村学校1022所,新增支援学校671所,共新增结对学校1693所,累计结对学校可达3150所以上。2021年,全省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实现受援全覆盖。2022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互联网+”结对,结对学校“同师同法同培养”,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示范引领。2020—2022年重点推进若干个“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今年已认定公布15个市、县(市、区)为省级“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要求实验区聚焦4个建设内容确保达成预期目标,形成有效的“互联网+义务教育”发展途径和区域模式。2023年,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择优公布若干个省级“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努力打造浙江“互联网+义务教育”新样板。三是着力提质。深入研究“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中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结对帮扶模式,提升帮扶实效。 二、关于技术环境与装备问题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支撑智慧教育。一是以网络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拓展网络覆盖和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形成支撑“互联网+教育”的新型基础设施。5G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速,2019年,全省已建成交付5G基站15770个,约占全国已建5G基站数10.3%。杭州、宁波、温州、嘉兴主城区及县市城区和乌镇实现连续覆盖,台州、金华、绍兴、湖州、丽水、衢州、舟山实现热点覆盖。二是探索各类“互联网+教育”典型应用场景。积极推进“数字化+”“互联网+”,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趋势。浙江华数推出的校园电视台,已覆盖全省30个区县100 多所学校,为300多万名中小学生提供课堂直播点播服务,并在遂昌、桐乡试点成功,进行全县推广。浙江师范大学推出5G+全息互动课堂,着力构建5G智慧教育产业链和应用生态,开启教育教学互动生态圈,利用远程授课缩小“数字鸿沟”,运用全息技术增强实训体验模式等。温州率先采用5G技术运用到同步课堂,让四川壤塘和温州泰顺、鹿城两省三地六校的乡村学生优先体验到鹿城城区优质学校的沉浸式教学。 自2019年预算年度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亿元,通过竞争性方式,每年集中解决10个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注重资源的利用,扎实推进在“互联网+”环境下精准教学、同步课堂等“智慧教育”模式在教与学等方面的应用,补齐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2019年,省教育厅发布《“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技术环境建设指南》和《城乡同步课堂设备安装指导意见》,明确统一标准,突出系统共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城乡同步课堂教室和网络研修的硬软件,推动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均衡。100%的结对学校建成满足城乡同步课堂的远程互动教室,72.6%的学校网络带宽升级到千兆。100%的结对学校开通“互联网+义务教育”专项网络空间,共享过程性资源3.8万余条;推送优质教育资源2687个,单个微课资源最高访问量超20万人次。启动100个“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全力聚焦智慧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互联网+教学”、智慧教育治理机制等的探索与实践。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应用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过程中,的确尚有部分地区存在网络稳定性及品牌差异导致的延时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联合科技企业开展新技术和新装备研究,推进泛在交互、虚实结合、人机协同的智能化、柔性化“教育+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促进5G、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提升“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实效。加快推进校园无线网络、移动学习终端、新型教学空间即“互联网教室”等建设,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学校主要教学场所,人人拥有至少一种便捷可用的移动终端,普及中小学新型教学空间。2020年全省中小学校将投入1.87亿元建设1000个新型教学空间,实现可重构、可连接、可兼容、可记录,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需求,更有效地支持教师教学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关于“互联网+义务教育”教研、教学问题 我们深刻认识到,教研、教学是“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核心。2019年制定下发了《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教学教研基本要求(试行)》,突出资源共享,城乡学生同师授课;突出教学共研,城乡教师同台竞艺,明确了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和名师网课集体观摩的指导要求,大力推进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不断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水平。尤其是教师网络研修,解决了山区海岛学校教师外出教研少、专业发展机会少的突出问题。引入互联网载体后,不少结对的城乡学校教师们每周开展网络研修,相互交流、反思、点评,实现了零距离“取经”,深受乡村教师欢迎。2019年我省同步课堂开课量达2.9万次,参与师生236.1万人次,全省结对学校共开展城乡教师网络研修1.2万余次,参与教师20余万人次。 同时,在“之江汇”教育广场上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采用“1位名师+10位学科带头人+N位青年教师”模式,面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积极活跃地开展教学成果分享、主题研修、话题研讨、名师直播、名师送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研修活动。目前共汇聚省、市、县名师网络工作室821个。其中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266个,培养学科带头人3728人,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其中30%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招收网络学员36万余人,教师参与率超过50%。工作室平均拥有网络学员400人,最高达1.25万人。工作室累计访问总次数1.9亿次,日均访问量达10万人次;最高达88万次/天,平均每隔0.5秒有1次用户访问,构建了全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网络研修共同体。 四、关于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必备技能。2014年以来,通过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成对每位教师不少于50学时的专项培训,我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信息化教学组织管理、评估诊断等方面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为推动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精神,2019年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工作,结合我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行动,遴选17所中小学校作为试点单位先行试点。今年我们将重点探索“互联网+”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与人才支撑。依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的实施,持续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力和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力,提高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的水平。 提案所提的合理计算工作量、在职务晋升、酬金分配同等对待等问题,各地已做积极探索。如杭州市提出可将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量折抵部分乡村支教时间等等。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做进一步研究。 五、关于整合互联网教学资源问题 一是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深化“之江汇”教育广场建设,进一步探索按市场规则运营的机制,汇聚社会各类优质资源、应用和服务,惠及每一个学习者。深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一生一空间”和“一师一空间”。大力推进网络空间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逐步构建学生学习能力模型,基于学习者画像提升资源智能检索和个性化推送能力,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推进“互联网+名师”“互联网+名校”,开展教学点连接计划,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以信息技术提升薄弱地区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推进精准教学和管理。深化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信息化综合试点,形成一批智慧教育模式和信息化发展新方式、新路径,点面结合,全面发展智慧教育;建成100所教育机器人应用试点学校。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通过记录、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情特征等数据,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精准诊断,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逐步走向精准教学。加强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优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将严格师生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对学情大数据的采集、提取、公布、使用将按照严格的程序和纪律,并加强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 六、关于撤并规模过小的学校、增加寄宿制学校和学生数量问题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县级政府要结合本地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资源、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县域城乡教育资源,按照当地实际合理布局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中心学校。从教育教学角度来说,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有一定存在合理性的。确需撤并的,须严格规范撤并程序,妥善处理撤并问题。我厅将督促地方政府全面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元/人拨付公用经费和对乡镇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不少于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鼓励各地教育经费投入向两类学校倾斜,逐步提高两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原生均公用经费补助高于以上标准的不得降低,确保两类学校正常运转。 七、关于创新制度,强化与互联网企业间的沟通与协同问题 我们计划成立教育信息化研究院,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平台,汇聚教育技术管理、研究、产业、应用等多方力量,形成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库”和“人才泵”,通过问题导向式研究来解决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支撑教育改革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孵化培养面向教育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持续而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与阿里巴巴、百度、网易有道等教育信息化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立足新时代浙江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发展模式探索,充分发挥各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平台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等领域的优势,本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在教育信息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管理与应用评价等方面开展合作。 再次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也希望在今后工作中得到你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教育厅基教处陈颖淑,电话:0571–88008693、13857142481) 浙江省教育厅 2020年7月2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