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0-06994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0〕136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0-07-06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0-07-06 浏览次数: 字体:[ ]

浙教厅提〔2020〕136号

民进省委会: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创建国家“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争当全国智慧教育排头兵》(第7号)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你们的提案调研深入,高屋建瓴,既分析了我省创建国家“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具有良好的基础,又指出了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为我省创建国家“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我们的下步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厅将你们的提案列为2020年省教育厅领导领办件,由厅主要领导领办。结合省大数据局有关会办意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互联网+义务教育”是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2019年省政府将“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开启了我省“互联网+”的新型教育帮扶机制。 2019年全省共1458所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为对子,首次实现300多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受援全覆盖。公众评价好评率达99.7%,结对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满意率分别达89.1%、92.5%、85.9%。新华社等国家主流媒体作了深度宣传报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突出系统共建,智慧校园同步升级。省教育厅发布《“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技术环境建设指南》和《城乡同步课堂设备安装指导意见》,明确统一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城乡同步课堂教室和网络研修的硬软件,推动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均衡。各地立足盘活现有技术装备,积极建设远程互动教室、专项网络空间。其中,100%的结对学校建成满足城乡同步课堂的远程互动教室,72.6%的学校网络带宽升级到千兆。100%的结对学校开通“互联网+义务教育”专项网络空间,共享过程性资源3.8万余条;推送优质教育资源2687个,单个微课资源最高访问量超20万人次。启动100个“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全力聚焦智慧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互联网+教学”、智慧教育治理机制等的探索与实践。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应用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是突出资源共享,城乡学生同师授课。在全省大力推行城乡同步课堂和远程专递课堂。以城乡同步课堂为例,城乡学生可通过屏幕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测试、同步答疑和辅导,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同频共振。不少受援学校还变被动为主动、化差异为优势,反哺支援学校。2019年我省同步课堂开课量达2.9万次,参与师生236.1万人次,我厅建设的“之江汇”教育广场上有20余万学生参与同步课程在线选课和学习。

三是突出教学共研,城乡教师同台竞艺。针对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差异上,我厅下发《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教学教研基本要求(试行)》,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提出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和名师网课集体观摩的指导要求,大力推进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不断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水平。尤其是教师网络研修,解决了山区海岛学校教师外出教研少、专业发展机会少的突出问题。引入互联网载体后,不少结对的城乡学校教师们每周开展网络研修,相互交流、反思、点评,实现了零距离“取经”,深受乡村教师欢迎。2019年全省结对学校共开展城乡教师网络研修1.2万余次,参与教师20余万人次,仅“全省大课表”汇聚结对学校的网络教学与研讨活动信息就有2.6万余条。

四是突出管理共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我省所有结对学校全部签订了一轮3年为期6年的帮扶协议,双方学校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实施全面“传帮带”,不仅拓宽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视野,也倒逼各地各校加快完善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互联网+义务教育”对教师信息技术和线上教学组织管理的历练,也为今年抗疫延迟开学期间城乡学校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奠定了基础。面对重大公共危机,我省教育系统积极应对、周密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全省域、大规模的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学生居家学习的全覆盖;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学习内容的多样性;鼓励手段创新,发挥校地的能动性;聚焦问题导向,提升社会的满意度。线上教学覆盖学校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教师参与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实施下来,我省的线上教学成效达到预期,反响好于预期,82.9%学生、81.3%家长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满意。

“互联网+义务教育”在我省的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正如你们所指出的,当前也还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千校结对的深入推进和治理实践创新上,如网络环境与技术优势尚存在不适应;城乡结对学校虚拟大班授课的效果还有待研究;师生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教学实践与整体优化还有差距等等,都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强化“窗口意识”,充分吸纳你们提出的三个方面建议,对标创建“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的目标,加强顶层规划,着力推动“互联网+义务教育”资源共享、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互联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完善示范区治理实践,推动我省“互联网+义务教育”不断深化,促进教育转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建设有关规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省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单位所有专项规划均需列入专项规划编制目录,由于规划名称和数量需经综合协调和平衡,且“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目前没有纳入国家级创建计划,因此,暂未将“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建设作为专项规划进行编制。但考虑到“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我们会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同时我厅对未来几年省级“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建设已作了谋划。

今年5月,我厅党委会专题研究了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工作,印发了《关于做好“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扩面提质工作的通知》。强化“窗口意识”,加码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质扩面,着力打造浙江“互联网+义务教育”窗口工程。一是逐步扩面。今年计划“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学校数量增加到2000所,乡村学校受援覆盖面达80%。至6月10日,各地上报新增受援乡村学校1022所,新增支援学校671所,共新增结对学校1693所,累计结对学校可达3150所以上。2021年,全省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实现受援全覆盖。2022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互联网+”结对,结对学校“同师同法同培养”,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示范引领。2020—2022年重点推进若干个“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已认定公布衢州市等15个市、县(市、区)为省级“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要求列为实验区的教育行政、技术、教研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研究工作推进有效机制,加强实验区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指导和督查,给予必要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保障,确保达成预期目标,形成有效的“互联网+义务教育”发展途径和区域模式。2023年,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择优公布若干个省级“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努力打造浙江“互联网+义务教育”新样板。三是着力提质。深入研究“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中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结对帮扶模式,提升帮扶实效。

二、关于“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实践引领的主要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以15个实验区为引领,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的原则,聚焦4个方面任务作重点探索和引领。

一是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有效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模式,提升资源共享的常态化和有效性。推进“之江汇教育广场2.0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强化之江汇在线教育公共服务属性,加快数字教育资源标准体系的研制,建成“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融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学段全贯通,教育系统内部与社会、行业机构优质特色资源全联通”线上线下全方位协同的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贯彻落实教育部“三个课堂”建设要求,针对学科难重点、兴趣拓展、创新能力提升等内容,通过在线教学,促进优质课程资源传播共享,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让每个孩子随时随地随需享受适切的学习。

二是探索优化满足城乡结对的技术环境,提升技术支撑的体验感和适用性。加强技术装备配置的研究,不断完善和规范“互联网+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指南与标准,推进1000个智能、灵动、开放、连接的新型学习空间建设,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应用。持续推进省财政每年1亿元安排10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竞争性获取项目(2018年开始已安排2批20个县市区),集中解决教育信息化方面中较为突出问题,弥补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短板”,扎实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精准教学、同步课堂等“智慧教育”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机制,充分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引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实践探索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进一步拉近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距离”,提升“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实效。

三是探索基于技术的“教育共同体”建设机制,提升城乡协同发展的治理能力。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城乡孩子同教育同培养”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省教育厅将“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所有乡村小学和初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惠面”列为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我厅正在研制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为基础的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指导意见,拟以县域内为主,建设融合型、紧密型、松散型等几种类型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打破校际管理藩篱,在师资调配、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激励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2020年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全省乡村中小学,争取到2022年,全省中小学实现城乡教育共同体全覆盖。

四是探索“互联网+”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与人才支撑。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的实施,持续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力和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力,提高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的水平。在现有60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基础上,持续推进“1位名师+10位学科带头人+N位青年教师”网络研修共同体模式,面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积极活跃地开展教学成果分享、主题研修、话题研讨、名师直播、名师送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研修活动,打造卓越教师群体。

三、关于探索完善“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治理实践

“十三五”期间,“之江汇”教育广场主要建设“三个学校一个空间”,即建设互联网学校、家长网络学校和教师发展网络学校,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集约化、人格化的网络学习空间。推动“之江汇”教育广场应用业务与浙政钉、浙里办等互联网公共移动端有机融合,与省数字政府及智慧民生服务全面打通。不断完善“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民生事项“一证通办”和“一件事”跨部门联办,依托“浙里办”,全面推进“网上办”和“掌上办”;推动25项教育类事项实现通办和40项跨部门“一件事”实现联办,包括“公民上学一件事”“无纸化入学报名”“义务教育学历证明书办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目前,我厅已印发《2020年浙江省教育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推进政务中台领航、移动办公优先、精准管理夯基、教育广场迭代、业务协同聚力、微观治理增效、数据共享赋能、风险防范织网、试点工程携手、应用支撑筑堤等十项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选取教育治理场景,跨地区合作共建21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区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创新试点项目,针对性解决教育服务、管理、决策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着力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建设与优化、“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工作绩效督导评估、教师激励评价、融合系统内外有利资源等方面的体制和机制,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

再次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希望在今后工作中得到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联系人:基础教育处陈颖淑,电话:0571-88008693、13857142481)

浙江省教育厅

2020年7月2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