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组团”援藏是一种什么体验 这群教师珍藏“缺氧”的记忆再出发
发布日期:2020-07-10 浏览次数: 字体:[ ]

首次援藏一年半期间,程跃新团队为那曲地区“传帮带”出了首个获得西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物理学科一等奖第一名的“高徒”格桑次仁。2019年7月期满,程跃新主动申请延期3年,“受援学校数理学科相对薄弱,那曲学生更需要我留下来”。

“援藏让我感觉到教育初衷就是单纯、简单的育人,不再为其他所困扰和束缚。在那里虽然身体缺氧,却心情舒适。”仙居县城峰中学教师宋冬是我省首个援藏班主任。她和她的那曲学生有个共同深刻而温暖的记忆——运动会上需班主任参加的班级拔河比赛刚结束,她就因为兴奋和缺氧而晕倒。

如今还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支教的杭州学军中学化学教师程琪,自2016年8月援藏开始就一直奔走在支教的路上,“多地的支教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开展支教行动对扶贫、甚至对国家整体实力提升的意义!”

“坦率地讲,援藏付出多,但能做的事情更多,成就感极大!”我省组团式援藏教师团队首个领队、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副校长王德伟说。

全面参与:让那曲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浙江教育

2016年初被指定为领队时,王德伟刚从常山支教回杭,“人事什么的刚回到区教育局,属于流动人口”。

而即将组建的我省首个组团式援藏教师团队正缺一名有管理经验的校级干部当领队。任务下到萧山区后,已担任过几年副校长的“流动人口”王德伟毫无悬念地受命出征。

2016年3月下旬,西藏含氧量最低的月份中,王德伟带着5人先头部队抵达受援学校。

“先头部队的工作就是摸家底。”两个月的时间里,在严重的高原反应中,王德伟团队听了200多节课,与师生多次座谈,与学校领导协商……

任务在他们面前徐徐呈现。

“一句话说,就是要让那曲学生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浙江教育。”与以往少量派出援藏教师并分散各地各校不同的是,2016年8月,第一批第一轮45名组团式援藏教师进藏。这些浙江教师全面参与到受援学校——拉萨那曲高级中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一年后,拉萨那曲高级中学在西藏自治区内率先实现了高中阶段学校的2个100%的目标。

“实际上,团队驻校半年后,我就对自治区有关领导夸下海口,‘那曲教育不一样了!’”王德伟不仅敢“夸下海口”,更敢主动牵头拉萨市7所高中组成七校联盟,开展校际间的合作与提升。首次联考,在拉萨异地办学多年、一直相对薄弱的那曲高级中学就取得两个第一和两个第二的好成绩。

王德伟如此“敢”的底气,是因为有团队为受援学校制定的《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教师管理规范》《增量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输入了现代化教育理念之“氧”;更因为身边有一群在艰苦环境中有着极强意志力和忍耐力,不断追求卓越、创新的队员。

进藏前,何华彬是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曾获富阳区优秀班主任称号。他主动提出承担德育工作的督导任务。“育人先立德,德育和教学成绩是成正比的。”何华彬告诉记者,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以往从来没有援藏教师涉及过德育。

清晨依然漆黑的校园中、深夜12点办公室的灯火下、周末和节假日的学生寝室里,总有何华彬工作的身影。他真诚地了解着当地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当地教师一起建立并不断完善班主任管理模式,建立优秀援藏教师结对帮扶新班主任的德育导师制度,摸索学生“自主·共享·成长”德育模式……

担任多年教务处主任兼教育信息中心主任的丽水第二高级中学教师林建仁进藏时,他的妻子已经在青海支教。为了支持林建仁的援藏梦,9岁的儿子转学青海,跟着妈妈一起支教。“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改变,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那曲高级中学教务处督导的林建仁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和教务改革。氧气袋成了他随身携带的宝贝。

援藏前,程琪在学军中学任教25年,成绩斐然。深入了解那曲学生基础后,备课组长程琪以此规划3年教学计划,带领组内教师集体编写初高中衔接的校本教材,无私奉献出自己积累几十年的珍贵教学资料。

那曲学生化学基础和汉语理解能力薄弱,程琪就带学生观看《辉煌中国》《海洋矿产资源》等精彩的科普纪录片,周末带着学生们到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参观。当发现那曲学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化学实验后,她又开始忙活了。从设计规划,制定实验室各项制度,到培训实验员操作技能,在程琪带领下初步建立的化学实验室,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杜建功评价为“应列为西藏自治区示范实验室”。

树立样本:复制出更多的浙江班、浙江教师

“聚力打造一所样本学校、一个样本班级并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就如点燃奥林匹克的火炬,未来可将燃烧的火焰传递到那曲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惠及每一位那曲师生。”“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教育厅机关纪委书记周晓东曾任西藏那曲市教体局副局长3年,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不断突破、创新。

2018年8月底,第一批第二轮组团式援藏教师进藏半年后,拉萨那曲高级中学首届浙江班正式组建。

“他们不怕高反,不怕我们藏族学生脏,也不怕我们学习基础差,反而不厌其烦地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学生次仁平措幸福地发现,除了藏文教师,班上的10位任课教师都是来自遥远浙江的援藏教师。

他们给次仁平措们开启了一个新世界。

“在这些知识如太平洋一样渊博的老师中,他是我特别崇拜的恩师,还是援藏教师中踢足球最棒的一位。”学生多杰才仁这样写道:“最喜欢听他教导我们‘摸着良心去做事’这句话,我想这是成为优秀的人最基本的准则。”被学生称为“作为男生应该崇拜的男神”的援藏副校长黄维,主动承担了浙江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一个学期后,全班数学平均分从29分提升到了78分。离别之际,黄维收到了许多学生写的小纸条。学生阿切波波在纸条上写道:“从来没遇到过像您这样好的老师。”

“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多,我们援藏教师都和学生们在一起,教会他们怎么学习,鼓励他们来问问题。”回忆起学生阿切波波,已经回到原单位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原岗位的黄维颇为自豪地说:“这个小姑娘我接手前的期末只考了27分,一年后能考127分,关键是她喜欢上了数学。”

首位援藏班主任、浙江班班主任宋冬的电脑里珍藏着高一(14)班浙江班的所有资料和照片,“等我退休的时候,要翻出来慢慢看,用文字重新记录这宝贵的、无价的记忆”。

在宋冬珍藏的资料中,有一本由全班学生自发撰写的《我心目中的援藏教师》。厚厚的手写书中,记者看到,学生们写的“主角”有获得西藏“最美援藏教师”称号的“男神”黄维,有让学生感到亲切又钦佩的“波哥”杨波,给学生“家一般的温暖”感觉的周俊,让学生又爱又“恨”的吴陈峰,如“格桑花一样美丽”的沙先丽……当然,学生们写得最多的是他们的班主任——“宋妈妈”。

“她很爱我们,每天默默地关心着我们。”学生斯秋措姆写道:“她有高原反应,经常血压很高,但每天坚持慢慢走到我们位于4楼的寝室查看。”

“有天晚上12点多,我寝室中有一个女同学生病。宋妈妈急得一口气从一楼爬到四楼。但到四楼楼梯口就无法再走上去了,她嘴唇发紫,不停喘气,脸色煞白,让我们很担心。”学生扎西达姆在文中回忆。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宋老师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的黑色笔记本,里面满满的都是关于同学们每天学习、生活状况的文字。这让我们很开心,也很敬佩。”学生丹增色珍写道。

……

成立3个多月后的期末,拉萨九校联考。浙江班的总成绩“破天荒”地荣获9校106个高一班级中的第二名,化学、物理、生物等6门学科成绩都为第一名。

而浙江班由那曲学生自愿申请组班,刚成立时总体水平特别是数学和理化生水平都低于年级平均水平。

“我推崇与孩子们课外时间亲密接触多一点点,参加他们的体育课,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分享的班主任经验中,宋冬更厉害的“核武器”是建立学生个人德育细则和管理规章制度,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模式……

“我们就是要给当地教师一个可复制的样本,让浙江经验真正在西藏扎根。”负责受援学校教学工作的黄维介绍,一边教学一边向那曲教师分享经验,是浙江班援藏教师乃至组团式援藏教师的工作常态。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自治区中小学教师教学竞赛落下帷幕。拉萨那曲高级中学的3名本地教师分别荣获生物、物理、政治学科的一等奖,刷新了记录。

这得益于组团式援藏教师带领开展的多形式的师徒结对活动。

“我当时承担了3个班的物理教学任务,课余一有时间就用来辅导徒弟格桑次仁。”成为第一批第二轮援藏教师时,来自金华市宾虹高级中学的程跃新被任命为受援学校的物理组组长。“上最多的课,带出最好的徒弟”,是他根据受援学校需求给自己布置的任务。两年前赛前常常陪着格桑次仁几乎通宵奋斗的经历,程跃新似乎还不过瘾。“去年我选择援藏期满申请再援藏3年,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个很有灵气、很上进的徒弟,我希望也能把她和其他更多的徒弟带出来!”

如今,程跃新是拉萨那曲高级中学的教务处主任。他介绍,现在,援藏教师带领当地教师做课题,“一对一”师徒结对,各学科的“同课异构”每周精彩上演,专题培训、专家示范、专题研讨有序进行,受援学校的“一对一”“一对多”“一个团队带一个团队”的教学教研氛围已然形成。

大学毕业时主动选择到农村任教且坚持了20年的程跃新,两年后又有了4年半的援藏经历。“两年后哪里来回哪里去,因为农村更需要我。”每次一进藏就瘦十几斤的程跃新感慨:“一个人要有点家国情怀,虽然做不了什么大事情,小事情我还是能做一点的。”

这句话,2016年开始援藏后就一直奔走在祖国各地支教路上的程琪用行动赞同着;一批又一批对父母、伴侣、孩子充满亏欠,一边吸氧一边每天走2万步的援藏教师们用自己的成长赞同着。他们说,感恩有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淬炼成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