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0-06926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0〕42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0-06-24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62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0-06-24 浏览次数: 字体:[ ]

浙教厅提〔2020〕42号

郭峰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我省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的建议》(第626号)悉。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您指出当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定缺失,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结合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局等有关部门意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实施“立德铸魂”工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道德养成作为思政课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思政课案例库。我省自2012年开始精心组织编写并及时修订省编地方德育教材,包括《人•自然•社会》和《好孩子》《小公民》《浙江人》《浙江潮》等共16册,以大量蕴含浙江精神的“浙江人”“浙江事”,深刻阐释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很好发挥了育人作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木兰诗》《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等一系列作品入选了教材,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在高校,结合“三个地”政治优势资源,树立“重要窗口”意识,开设“课说浙江”“红船精神”等系列课程。不断加强高校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抵御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不断提高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育成效。 我省已26年连续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每年一个主题(2019年是“我爱您,祖国”。2020年是“小康社会,我们来了”),引导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演讲等活动,浸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2019年,先后开展了“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我爱祖国同唱国歌”活动等。全省共有4607所中小学校、380.3万名学生参与主题阅读活动,撰写心得280.9万篇,开展主题班会课、队会课8.6万次。“圆梦蒲公英” “我和祖国共成长”等七大类项目共计323场活动,参与人数达24.2万人次。我省报送的《我爱祖国同唱国歌》等26个节目通过央视网审核,在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新闻节目和重要时段以及各类网络平台、社会媒介,滚动播放。

三是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教育厅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将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防控疫情延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内容,将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作为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凝聚起强大的爱国精神力量,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使命感。引导学生以抗击疫情中的优秀人物、英雄人物为模范,积极开展“我为祖国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思想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与时代同频共振,努力成长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人。《中国教育报》以《浙江:防疫期间德育工作“不缺位”》为题进行了报道,并在“学习强国”进行发布,较多网友点赞。

精心组织“复学第一课”活动,重点讲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英雄气概,形成许多好经验、好做法。省教育厅“教育之江”官方公众号围绕“复学第一课”主题,先后推出6期专题报道,对全省各地中小学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报道。《浙江教育报》也深入各地中小学,对“复学第一课”活动进行报道,累计刊发相关稿件数十篇。杭州市教育局邀请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通过“杭州教育发布”等公众号推出“返校第一课”,该课程在“人民教育”官微等多个媒体得到了10万+的点击浏览量。

但是诚如您所说,当前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社会氛围不浓、形式过于单一、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缺陷等问题,并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等风险。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下步,我们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顶层设计。目前我省正在抓紧研制《关于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系统指导全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明确提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聚焦青少年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全民教育。推动爱国主义入法入规,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在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文化引领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普法全过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等中予以体现。

二是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正如您所言,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范畴,是当前我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升学、参军、就业的重要依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大中小学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着力通过颂扬先进形象、打造有效载体、营造浓厚氛围、激发爱国情感、利用重要仪式、激励使命担当等途径砥砺爱国奋进,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在到自为,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三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村文化礼堂等,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省情、民情,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日常运行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构建以国家级和省级基地为骨干,市、县两级基地相辅相成的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设施较全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提升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使用效能。

四是引导树立正确育人方向。坚守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推进《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落地落实,强化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责任,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深化考试评价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观,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4月,我厅已下发《2020 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中小学生减负工作重点任务分解方案》,分解18项重点任务,明确各项减负工作进度要求。正着手建立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和减负工作专家指导团队;开展基于原数据的中考试卷难度分析;委托第三方机构研制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指标,推动各项减负重点工作落地。

同时,实施家长素养提升工程,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引导广大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注重言传身教,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省教育厅、省妇联联合办好网上浙江家长学校,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资源。5年内70%以上的中小学校建立数字家长学校,及时推送覆盖身心健康、情绪管理、亲子沟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有效陪伴、网络新媒体使用等方面的系列化、规范化、适切化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目前,数字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已启动。

五是强化宣传监督工作。省委宣传部将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加强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指导新闻媒体继续做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推广工作,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创新报道方式,充分运用媒体融合成果,运用新技术,充分应用h5、图解、动漫、微视频、秒拍等形式,用贴近青少年话语体系的报道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占领网络阵地、坚守舆论战场,进一步加强节目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存在损害国家荣誉、危害国家安全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对虚无历史、消解主流价值的错误思想言论,及时进行批驳和辨析引导。同时,持续将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作为新闻单位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督促引导新闻单位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宣传。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我们将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再次感谢您对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关心,也希望得到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教育厅基教处陈颖淑,电话:0571–88008693,13857142481)

浙江省教育厅

2020年6月24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