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0-06919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0〕36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0-06-22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61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0-06-22 浏览次数: 字体:[ ]

浙教厅提〔2020〕36号

谢永和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第615号提案)悉。衷心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特别是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和关心。您立足乡村振兴,审视当下乡村教育,站位很高,思考很深,问题分析入理到位,建议意见中肯精辟,对我厅下步推进乡村教育工作、研制乡村教育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乡村教育发展

办好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托底工程、扶智工程、民生工程。近年来,我省对乡村教育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乡村教育发展。2013年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 省人力社保厅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201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关于“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

“互联网+义务教育”是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2019年,省政府将“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开启了我省“互联网+”的新型教育帮扶机制。2019年全省共落实1458所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为对子。建立了县域内城乡、市域内跨县、省域内跨市三种城乡学校结对模式,受援的乡村学校占全省义务教育乡村学校的60%,首次实现全省300多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受援全覆盖。建成了满足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全省推行面向学生的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和面向教师的网络研修、名师网课集体观摩等四种帮扶形式,极大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公众好评率达到99.7%。

一是突出系统共建,城乡硬件同步升级。省教育厅发布《“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技术环境装备方案》和《技术环境建设指南》,明确统一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城乡同步课堂教室和网络研修的硬软件,推动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均衡。各地立足盘活现有技术装备,积极建设远程互动教室、专项网络空间。其中,100%的结对学校建成满足城乡同步课堂的远程互动教室,72.6%的学校网络带宽升级到千兆。100%的结对学校开通“互联网+义务教育”专项网络空间,共享过程性资源3.8万余条;推送优质教育资源2687个,单个微课资源最高访问量超20万人次。启动100个“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全力聚焦智慧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互联网+教学”、智慧教育治理机制等的探索与实践。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应用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是突出资源共享,城乡学生同师授课。在全省大力推行面向学生的城乡同步课堂和远程专递课堂。以城乡同步课堂为例,城乡学生可通过屏幕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测试、同步答疑和辅导,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同频共振。不少受援学校还变被动为主动、化差异为优势,反哺支援学校。2019年我省同步课堂开课量达2.9万次,参与师生236.1万人次,我厅建设的“之江汇”教育广场上有20余万学生参与同步课程在线选课和学习。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结对学校学生及家长平均满意率分别达92.5%、85.9%。

三是突出教学共研,城乡教师同台竞艺。针对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差异上,我厅下发《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教学教研基本要求(试行)》,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提出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和名师网课集体观摩的指导要求,大力推进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不断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水平。尤其是教师网络研修,解决了山区海岛学校教师外出教研少、专业发展机会少的突出问题。引入互联网载体后,不少结对的城乡学校教师们每周开展网络研修,相互交流、反思、点评,实现了零距离“取经”,深受乡村教师欢迎。2019年全省结对学校共开展城乡教师网络研修1.2万余次,参与教师20余万人次,仅“全省大课表”汇聚结对学校的网络教学与研讨活动信息就有2.6万余条,结对学校的教师平均满意率达89.1%。“互联网+义务教育”对教师信息技术和线上教学组织管理的历练,也为今年抗疫延迟开学期间城乡学校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奠定了基础,82.9%学生、81.3%家长对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

四是突出管理共进,城乡学校同等发展。我省结对学校全部签订了一轮3年为期6年的帮扶协议,双方学校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实施全面“传帮带”,不仅拓宽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视野,也倒逼各地各校加快完善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互联网+义务教育”在我省的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面临一些挑战。如网络环境与技术优势尚存在不适应,同步课堂的时延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城乡结对学校虚拟大班授课的效果还有待研究;师生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教学实践与整体优化还有差距。

吸纳您的建议,今年5月,我厅又下发《关于做好“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扩面提质工作的通知》。强化“窗口意识”,加码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质扩面,着力打造浙江“互联网+义务教育”窗口工程。一是逐步扩面。今年计划“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学校数量增加到2000所,乡村学校受援覆盖面达80%。至6月10日,各地上报新增受援乡村学校1022所,新增支援学校671所,共新增结对学校1693所,累计结对学校可达3150所以上。2021年,全省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实现受援全覆盖。2022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互联网+”结对,结对学校“同师同法同培养”,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示范引领。2020—2022年重点推进若干个“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近期,我厅已认定公布15个市、县(市、区)为省级“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并将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择优公布若干个省级“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努力打造浙江“互联网+义务教育”新样板。三是着力提质。深入研究“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中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结对帮扶模式,提升帮扶实效。

三、关于实施乡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

按照《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编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2019—2020年)的通知》要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以下简称“薄改”)工作。

2014年启动实施全面“薄改”工作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帮助下,全省“薄改”工程(2014—2018)总计完成“薄改”项目544个,总投入资金约118亿元。全省2019年已完成“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项目554个,总投入资金约2.2亿元。全面“薄改”工程和“两类学校”达标工程的有效落实,使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大大缩小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为我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强省发展战略注入强大动力。

2019—2020年我厅聚焦于薄弱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硬件条件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项目共有基建项目55个,规划总建筑面积约67.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9亿元。2019年度开工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基建项目31个,开工校舍建筑面积370526平方米,完工基建项目8个,完成项目投资158622.4万元。预计2020年全年开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基建项目22个。

四、关于城乡教育共同体

您提出的“深入实践紧密型教育共同体项目”的三条建议很好。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城乡孩子同教育同培养”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省深改委将“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所有乡村小学和初中”列入省委深改委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专项小组2020年工作计划;我厅将“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所有乡村小学和初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惠面”列入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在我省不是新做法,杭州、衢州、丽水、嘉兴、义乌等地都出台过制度文件,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联盟等形式的共同体建设。对照“窗口标准”要求,我们提出了“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概念。我们界定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一般有融合型、紧密型和松散型三种类型。融合型是两所学校融合成一个法人两个校区,紧密型是两校或多校结对、工作统一、考核捆绑,松散型是牵头学校与一校或多校结对帮扶,在业务上指导帮助和引领,但不捆绑考核。

目前我们正在研制《浙江省推进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拟以县域内为主,全面推进几种类型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为基础的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重点打破校际管理藩篱,在师资调配、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激励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争取到2022年实现城乡教育共同体全覆盖。

您提出的“积极探索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合作模式”是下步我们要重点推进的共同体模式。初步考虑,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是两校或多校结对,法人独立,工作统一、考核捆绑。主要是由1所城区(镇)优质学校与多所乡村学校结对,由城区(镇)优质学校牵头,推进教育共同体内部各个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教学、特色等各方面实现一体化,采取协同管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等具体方式,实现共同体学校一体化发展。共同体内部实行核心校负责制,每个共同体明确一个核心校,引领各成员学校逐步探索构建“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研、一体化调配师资、一体化考核奖惩”的共同体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县管校聘”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完善支持措施,保障共同体内部干部与骨干教师的“向下”流动。

您提出的“加强区域政策基于公平绩效的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内共性发展问题的统筹工作”等建议,我们将充分吸纳到《指导意见》中,该《指导意见》稿近期将送您征求意见,还请您百忙中提出宝贵意见。

五、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努力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一是制定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待遇政策。在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省委省政府给予农村教师特别的关爱,出台了一系列待遇倾斜政策。2008年建立农村教师任教津贴,2019年惠及全省18.5万名农村学校教师,年人均水平约3000元;2014年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2019年惠及11.8万余名条件特别艰苦、地理位置特别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师,年人均水平4500元,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还有11.7万名农村学校教师纳入乡镇工作人员补贴发放范围,年人均水平3000元。在国家和省倾斜政策基础上,各地对农村学校教师也建立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倾斜政策,惠及6万名农村学校教师,年人均水平2500元。目前,我省已经初步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分配导向。

二是全方位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均衡设置学校岗位,201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的通知》,提高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高中和中职学校为42%、初中35%、小学15%、幼儿园10%,要求各地把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和高级岗位保持城乡学校的相对均衡,原则上农村地区学校不低于城区学校。完善评价标准体系,更加注重农村任教年限的权重,农村学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通过率一般不低于城镇学校教师。对于在地理位置特别偏远、条件特别艰苦的学校任教满30年的教师,表现优秀且仍在农村任教的可单列评聘高级职称,不占所在学校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持续扩大定向招生和紧缺学科培养数量,加大农村教育硕士计划,2019年申报85名,比2018年增加31%。今年将争取马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定向温州、衢州和丽水资助30名师范毕业生。

三是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2016年在嵊州市和浦江县先行开展试点,2017年嵊州市和浦江县列入国家第二批改革示范区,并把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33个县(市、区)。2018年全面实施改革,88个地区都按计划完成改革任务,覆盖了4135所中小学校的293733名中小学教师。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改革地域、学段和教师全覆盖。通过改革,进一步畅通和深化了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重点引导优秀教师从超岗学校流向空岗学校,从城区学校和名优学校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据统计,2017—2019年从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交流到农村小学和薄弱学校的校领导1788名,骨干教师4710名,具有一级教师职称及以上的教师7340名,城乡优秀师资的配置更均衡。

四是强化农村学校教师业务培训保障。2010年起我省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经过10年的改革与探索,已形成“覆盖全员全程、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开放竞争、过程管理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教师培训制度。全面推进实施《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确保每一位农村教师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学习进修。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补助奖励城乡教师培训工作。推动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等省级高端项目、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向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倾斜。举办面向农村学校教师的省级示范培训班,持续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2019年组织695场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惠及近3万名乡村教师。

五是构建全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体系。全省已培育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名师网络工作室体系,共建共享各类资源337万件,网络平台访问量超过1.9亿次。我省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建设采用“1名名师+10名学科带头人+N名骨干学员”方式,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等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城乡教师特别是农村和海岛地区的教师能够足不出户就共享名师智慧。

截至目前,在建的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264个,市级名师网络工作室436个,区县级名师网络工作室216个。参与全省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学员已达37万余名,全省约50%的中小学教师都加入进了名师网络工作室。已形成名师网络资源近30万条,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16547次,形成了活跃的网络研修共同体。2019年,以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为平台,开展“名师带徒”活动,招收全省学科带头人其中来自乡村学校的1395人,约占37.5%。2019年开展了名师网络工作室组团式送教活动,根据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科需求,组织多个名师网络工作室联合帮扶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

今年,继续把名师帮扶乡村学校作为年度任务,每个名师工作室将针对性地帮扶省内1所乡村学校,招收并培养至少1名乡村教师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按需实施送教活动不少于1次。目前有55个名师网络工作室组团式帮扶丽水、永嘉、玉环等地区,与24所中小学校结对,开展线上线下送教活动100余场次。组织11个名师网络工作室与永嘉县4所学校签订了结对指导协议,中职段名师工作站组织26个名师网络工作室按需结对丽水市10所中职学校,加大对永嘉、丽水地区教育教学的引领与辐射。

六、关于加强乡村教育研究

正如您提到的,乡村教育在新形势下依然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乡村教育振兴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加强系统研究,寻求可行对策。为此,去年9月,我厅批准在湖州师范学院专门设立了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基于城镇化、乡村振兴和教育现代化背景,立足浙江实际,着眼国内国际,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我省乡村基础教育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比较研究国外乡村教育发展轨迹,重点研究破解基础教育“乡村弱”及“城镇挤”难题,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为全省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方案。力求在推进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振兴方面有新突破。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基础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人:基础教育处朱国清,电话:0571-88008830)

浙江省教育厅    

2020年6月20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