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0-00021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19〕100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0-01-08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杭12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0-01-08 浏览次数: 字体:[ ]

浙教厅提〔2019〕100号

任少波代表:

您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支持一流医学学科建设的建议》,紧密联系实际,对当前现状和形势作了客观深入剖析,并就建设一流医学学科和高水平附属医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衷心感谢您对我省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重视。您的建议转由我厅办理以来,跟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相关单位进行多次专题对接,经会商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大健康战略、高水平建设“健康浙江”,2018年省政府出台“科技新政50条”,提出“加快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目标。袁家军省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启动实施医学高峰计划”。成岳冲副省长将实施医学高峰计划作为2019年牵头领办的重点任务,多次专题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研究推进的具体思路。这些年,我省在抢占医学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快医学学科建设、建设高水平医院等方面持续发力、成效凸显。

一、着力打造高水平学科。重视发挥高水平学科在汇聚医学创新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倾力扶持高校医学相关学科。支持浙江大学基础医学、药学创建国家一流学科,将临床医学列入省一流学科A类予以建设。支持3所涉医药类省重点高校建设,分别将6个、46个医学相关学科列入省优势特色学科、省一流学科(A、B类),占比分别达18.8%、13.9%,初步形成医学学科集群发展体系。二是加大医学高端人才培养力度。顺应医疗健康事业发展需要,支持医学类学位点扩容提质。目前,全省共有医学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三是积极打造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十二五”以来,在省级医院新建52个支撑学科和60个创新学科,其中90%布局在高校附属医院,助推医院临床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

二、着力建设高能级平台。聚焦高水平医院建设,不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平台能级。一是布局重大疾病中心。“十三五”期间,我省启动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目前在肺癌、胃癌、子宫恶性肿瘤、肝癌、胰腺恶性疾病、胃肠恶性肿瘤、小儿白血病等7个领域布局了研究中心,其中6个建在浙大附属医院,在3年建设周期内省财政对每个中心给予500万元经费支持。二是建强医学研究中心。由省内优势医院牵头建设,重点建设6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其中5个建在浙大附属医院,并有3个进入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支持“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三是拓宽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协调高校附属医院做好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申报与管理,近年来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20余个,其中90%以上布局在高校附属医院。

三、着力转化高层次成果。一是搭建研发转化平台。设立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汇集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1700余家、医药领域专利3300余项。在浙大等高校附属医院开展专场成果转化对接会,仅邵逸夫医院转化金额就达1800万余元,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研发成果转化。二是组织重大项目攻关。瞄准国内外卫生健康科技前沿领域和临床诊治重大需求,近三年主动设计省部共建重大项目攻关领域26个,其中19个在高校附属医院。我省医学领域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0余项,获纵向科研经费资助近5亿元。三是持续突破重点技术难题。近年来,集中解决了传染病防控、器官移植、肿瘤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辅助生殖、新生儿缺陷筛查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和关键共性难题。如浙医一院李兰娟院士领衔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成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特等奖“零的突破”。

经过这些年建设,高校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浙大成为引领医疗技术发展的领头羊。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省3个医学类学科跻身A类(其中A+1个);全省高校11个涉医类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浙大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进入ESI前1‰学科。可以说,浙大及各附属医院汇集了全省最优质医疗资源,成为高水平医学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我省继续倾斜支持建设的重点对象。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诚如您在建议中指出的,当前我省医疗和医学学科还存在“高峰不高”问题,也面临着兄弟省市激烈竞争的巨大挑战。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抓紧制定《关于加快生命健康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启动研制“医学高峰”三年行动计划,省财政厅将会同相关部门完善配套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创新力、技术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学科、医院、团队和平台,为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高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一、打造一批一流学科

落实省部共建协议,连续5年每年投入5亿元,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临床医学跻身国家一流学科。支持浙江工业大学药学、生物工程,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药学等6个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省财政资助每个学科每年3500万元,力争更多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冲刺A类学科。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会聚造峰,全力支持浙江大学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汇聚研究计划。全力推动肿瘤、消化、妇产、急危重症、儿科、心血管等学科争创国家一流,加快推动骨科、呼吸、神经、胸外、代谢等学科跻身国内前列。继续建好医院支撑学科和创新学科,实现学科布局和主要疾病全覆盖,力争1/3左右省级医学重点学科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二、建设一批一流医院

全省遴选50家左右医院,聚焦临床疑难重症诊疗、临床医学研究和医学人才培养,明确发展目标、实施周期和阶段性任务,引领带动全省医院整体上水平。力争经过三年努力,10-15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其中3-5家综合医院进入全国排名前20,1-2家中医院进入全国中医院排名前10,2-3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排名前10。重视支持浙医一院余杭院区、浙医二院萧山新院区、浙医儿院二期、浙医妇院钱江院区等项目建设。推动落实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订的医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省肿瘤医院为依托,共建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临床医学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协同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依托上海高端医疗资源,扩大合作医院范围和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对接全世界最顶尖的医院或医学研究中心,推动跨国(境)、跨区域的全球高水平医疗共同体建设。

三、搭建一批一流平台

瞄准国际医学发展前沿,对标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着力塑造一批医学高峰平台。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优势,整合医学、药学、计算机、化学等相关学科以及附属医院等资源,重组建设精准医学浙江省实验室,以3-5年为周期,每年给予不超过1亿元的财政经费支持。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组建精准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生物大数据开放技术平台。突出浙江大学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中的引领作用,整合名校名企资源组建生命健康科创研究院,实现科学发现、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到2022年,形成生命健康前沿研究与转化技术的全链条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享有世界声誉的顶尖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在5年内建成1个综合类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和若干个专科类国家区域医学中心,近期将全力支持浙医儿院创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支持浙医一院创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支持浙医妇院、浙医二院创建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按照“一峰一策”原则跟相关医学高峰建设制定保障政策。着力打造国家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形成全国性协同创新网络和多人群生物样本库,对新增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财政给予最高3000万元配套支持,特别优秀的实行“一事一议”。

四、培育一批一流团队

围绕我省疾病诊治和防控重点领域,借助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培养和引进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首席科学家、优秀学科带头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打造卫生科技一流人才团队。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倍增工程,计划未来5年内全省重点培养50名卫生领军人才、500名创新人才、1000名医坛新秀、30名国医名师、200名省级名中医达到;国家级创新团队达到10-15个,省级创新团队达到80-100个。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支持医学类专业冲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贯彻教育部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八年制医学教育,积极争取扩大医学硕士、博士培养规模。

五、支持一批重大项目

今年率先启动生命健康重大科技专项,每个专项确定10个左右主攻方向,省财政每年给予每个主攻方向2000万元以上支持,目前已陆续启动第一批项目。重点支持浙医一院重症医学、浙医二院心脑血管、省肿瘤医院肿瘤三个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争取每个项目1.5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主动设计省部共建重大项目攻关,在恶性肿瘤、人工智能、新型诊治技术等领域设计一批临床意义大、建设目标明确、实施效果落地的攻关项目,培育产出一批服务临床的创新科技成果。围绕我省高发重大疾病领域,拟继续开展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新建5-8个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力争跟跑甚或领跑国际前沿。加快建设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力争年内完成17家省级医院和6个地市的医疗数据归集工作。

六、实施一批激励政策

省直有关单位将加强协同配合,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按照能放尽放原则,赋予高校及附属医院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建立以科技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各项政策落地,激发医院的创新创业活力。贯彻国家和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合理提升高校附属医院医务人员薪酬水平。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经费保障的刚性要求,将卫生健康科技成果的显示度和贡献率、研究实力、学术影响力和高层次人才纳入综合性三甲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作为医院综合实力评审的重要指标。在“健康浙江”考核体系中,明确“卫生与健康科技投入占科技总投入的比例较上年有所提高”要求,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落实涵盖疾病防治、新药创制、医疗装备等事关民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规划,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民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

最后,感谢您长期以来为浙江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倾注的大量心血。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

2019年7月6日

(联系人:省教育厅高教处蓝邓骏,电话:0571—88008982,13116718286)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