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0-00043 |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19〕98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0-01-08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温82号建议的答复 | ||||
|
||||
浙教厅提〔2019〕98号 叶人代表: 您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建议》转由我厅办理。衷心感谢您对我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建议,对进一步做好我省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经研究并商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现答复如下: 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将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要求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教育要以全人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既要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也要关注和尊重患者的情感体验。 一、我省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省一直注重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教育,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入手,将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近期我们对开设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16所省属本科高校开展了相关调查。 (一)人才培养目标。在16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有13所学校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素养”或“良好的职业素质”,3所院校提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或“医患沟通能力”。 (二)课程设置。现有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医学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相对缺乏整体设计,涉及人文素养、职业精神、沟通技能的课程种类不多,学时数偏少,部分高校将《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设为选修课。已开设的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还不能很好体现医学职业精神内涵的要求。 (三)教育方式和效果。近年来,各医学院校对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但是整体实施方式相对单一,缺乏系统规划。在校学习期间主要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度有待提升。学生见习和实习期间,主要通过参加医院不定期的医师节、护士节等活动,接受相对零散、不成体系的职业精神教育。 (四)评价体系。大部分高校缺乏对临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评价体系,多采用考试等传统考核方式,以考试分数的形式测评,方式单一,难以真实评价和体现学生接受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真实水平。 二、加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举措 2018年9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管局出台《关于加强医教协同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首要改革任务为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要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我厅将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为契机,在推进新医科建设过程中,做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工作。 (一)强化立德树人,提升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质量。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社会责任。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根据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018年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 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纳入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学习和考核内容,提高学生学员的道德素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强化教师主体责任,打造医德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队伍可使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医学院校最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尤其临床教师在教书育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每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和责任,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切实将育人工作具体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环节之中,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进一步明确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实践,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医患沟通》等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设好校史馆、生命科学馆,开展医学生宣誓、人文讲座、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明确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主体职能。通过建设医院院史馆和文化走廊,结合每年医师节、院庆、义诊等主题活动,对医学生进行医学文化和职业精神教育。 (四)完善医学生职业精神评价体系。一要评估教材、教案内容,在每门课程的教材和教师的教案中都要有结合课程特点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二要评估教师的医学人文意识与教学能力,定期对教师开展人文培训,建立教师人文素养评估机制,深入挖掘相关的医学人文教育案例,与专业教师的评先、评优等结合起来。三要评估课堂教学过程,重点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结合本课程进行了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其教学效果是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等。采取课后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策略。四要测试医学生的人文储备,建立医学人文素质试题库,通过设置一些具有情景的人文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在医学生进行临床见习实习期间,在医学生毕业后进行规范化培训期间,以及规培结束后进入临床工作期间,均要积极推进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植其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将职业精神素质和人文素养纳入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学习和考核内容,提高学生、学员和医生的道德素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探索将医学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放入岗位胜任能力的评估指标中,采用全方位的人才评估方式,培养医学生和医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省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在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中设立行业公需科目,开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在岗在职人文培训。 再次感谢您对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省医学教育发展问题建言献策。 浙江省教育厅 2019年7月6日 (联系人:省教育厅高教处王国银,电话:0571–8800897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