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0-00055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19〕153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0-01-10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1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0-01-10 浏览次数: 字体:[ ]

浙教厅提〔2019〕153号

九三学社省委会 :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19号提案《加快推动农村网络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悉。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你们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提出的建议很有前瞻性和针对性。我厅对该提案很重视,由厅主要领导同志领办。经认真研究,并结合省经信厅等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省作为革命红船启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自当奋勇争先,走在前列。2015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即已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成为全国首批5个获得全面评估认定的省市之一。截至2019年5月底,我省已有68个县(市、区)创建成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5%。可以说,当前我省义务教育的发展已经全面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然而无须讳言的是,乡村教育依然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突出短板,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而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和难点是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组织。正如提案所指出的,加快推进农村学校网络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农村网络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工作和有益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上向薄弱地区和农村学校重点倾斜

自2007年以来,我省先后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和智慧教育工程,将薄弱地区和农村学校列为重点和主要受益对象。201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的多项举措,提出到2020年,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均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作为重点内容予以设计考虑。“十三五”期间我省100%的农村中小学校将实现宽带到校到教室,全面实现教学班班通、人人通;8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建成智慧校园。

二、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条件

多年来,我省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条件。“十二五”以来,面向农村中小学校投入教育技术装备经费超过5亿元。至2018年底,全省农村中小学校生均教育技术装备资产值4501.06元,全省农村中小学校生机比3.45:1,全面普及班级多媒体,99%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达教室和教师办公室;34.11%的农村中小学校建有录播教室,27.34%的农村中小学校配备有移动学习终端。2019年,省教育厅编制下达《浙江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计划(2019年)》,将信息化设备配备作为实施计划的重要内容,确保2019年秋季开学前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确保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桌面,无线网络覆盖学校主要教学场所。

三、立足“之江汇”教育广场,努力建设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

我省一直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广大师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师生提供优质的线上教育资源服务。2018年根据省政府推进数字政府转型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之江汇”教育广场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网上共建共享。着力建设“互联网学校”、教师发展网络学校和家长网络学校“三所学校”,分别面向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在线服务。其中“之江汇互联网学校”汇集了大量名师的课程资源,并通过网络直播、学习评测等功能,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各年龄段人员提供服务。目前已建成涵盖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升学指导、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优质课程资源超过500万余件,开设了2323门网络课程、18000个微课资源,开通1813个专题学习社区;有580位优秀骨干教师依托“之江汇”开设互联网课堂,提供网络教学、互动答疑、在线指导等服务。平台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有80.85%的中小学校、85.09%的中小学教师在应用平台资源。目前总访问量突破15.5亿人次,实现项目功能全上线、省市县应用全覆盖,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我省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四、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

2018年8月,我省启动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工作,全省确定35组学校先行试点,形成了“一师双课”“同步教研”“名师课表”三种模式,在探索互联网时代城乡学校新型帮扶机制,推动山村、海岛等偏远地区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2019年,我省全面启动“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年初省政府将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列入2019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3月全省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明确建设“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提出到2022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互联网+”结对,结对学校“同师同法同培养”,推动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3月中旬省教育厅公布《“互联网+义务教育”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方案》,明确“一个目标、两大阶段、三类层次、四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总框架。“一个目标”即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创新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实现城乡结对帮扶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努力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推我省乡村振兴。“两个阶段”即2019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参与结对帮扶工作,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1000所以上,乡村小规模学校(指学生数不足100人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下同)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到2021年,全省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三类层次”即建立县域内、市域内跨县、省域内跨市三种城乡学校结对形式,“四种形式”即推出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4种结对帮扶形式,其中城乡同步课堂是主要形式。

目前全省实际确定1515所结对,结成803对帮扶对子,完成目标任务的152%。结对学校数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30%。受援乡村学校数占全省义务教育乡村学校总数的60%,其中参与结对受援的乡村小规模学校349所,实现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结对受援全覆盖。发布了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技术指南》和《教学教研基本要求(试行)》,以同步课堂为主要形式的结对帮扶工作有序展开。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教学能力

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水平。一是推动城乡教师有序流动。从2013年开始,全省范围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积极引导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校长向农村学校流动,有力帮助农村学校增强造血功能、提升教育质量。每年全省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稳定在1.3万名左右,并随迁人事关系。2018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工作。二是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年轻教师。继续扩大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为缓解乡村教师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定向培养师范生1667名,其中为农村及偏远地区招收小学全科及紧缺学师范生1561名。三是通过培训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采取送教下乡、结对帮扶、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形式,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信息化技术能力。2016年开始组织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年均600余场,把优质教师资源免费送到农村学校。四是通过“互联网+名师”建设教师发展网络学校,提升农村教师教学能力。组织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在“之江汇”上开通名师网络工作室706个,其中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达到253个,培养学科带头人2412人,其中50%为重点扶持地区和农村学校教师。招收网络学员31.2万名,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并辐射全国28个省域。 教师发展网络学校培养培训了一批老师,仅2018年就从名师网络工作室走出省正高级教师183人,省特级教师170人,省、市级教坛新秀209人。

当然,受制于各方面因素,我们农村网络教育确实还存在着技术、内容、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急需我们去克服与改进。下一阶段,我们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吸纳你们的建议意见,围绕振兴乡村教育、加快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总目标,着重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面推进教育改革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农村网络教育规划

编制《浙江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和《加快推进浙江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浙江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战略任务、行动路径和组织实施。突出城乡均衡导向,突出“互联网+”,将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战略任务,在未来构建更加完善的智慧教育环境、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推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到2022年,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开展100个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1000个基于技术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试点,建成60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培育1500个网络教学精品空间和1000个专题教育设区;建成500个教师特色教学空间。推动各地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做好农村数字网络扶贫工作,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企业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比如支持阿里巴巴以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网络教育扶贫工作;支持网易通过慕课方式开发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普惠。

二、开发农村教育专题资源,着力抓好农村网络教育内容建设

下一阶段,我们着力于教育资源供给的多样化和精准化建设,面向农村学校定制开发一批适用、实用、好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供给。在“之江汇”教育广场资源中心的基础上,组织梳理形成100门网络课程、1000节名师优课、5000个精品微课、10000个教案课件的农村教育专题资源。启动农村教育专题资源征集活动,征集并遴选一批精品资源,重点开发和充实适合农村学校的音乐、美术、英语和科学等紧缺资源。依托家长网络学校,助力农村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的实施。开展100个基于乡村学校发展实际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及时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宣传推广典型应用案例,引领乡村学校开展基于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

三、以“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为抓手,推进城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重点推动“城乡同步课堂”这一主要帮扶形式在所有结对学校实施,破解专业师资困难,让城乡学校的师生实现“身虽远,声相近”。依据技术环境指南,配足配齐相关技术设备;依据教学教研基本要求,上足上好各类课程。今年,将根据各地实际开展情况,筛选公布若干个市、县(市、区)为全省整体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实验区。未来几年,我省将在各地有序推进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推动更多的义务教育城乡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到2021年,全省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要实现全覆盖。到2022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互联网+”结对。在“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实验区基础上,适时筛选认定若干个 “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并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

四、综合施策,完善推进网络教育的激励机制

继续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纳入全省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指标,对全省各市、县(市、区)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评。重点强化“互联网+义务教育”民生实事工作考核。省政府办公厅已将“互联网+义务教育”民生实事列入省政府督查考核项目。我厅也将“互联网+义务教育”民生实事作为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指标,开展工作月报、季报,实地督查,予以重点考核。即将出台《“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任务完成认定和绩效评价细则》,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地“互联网+义务教育”民生实事完成及绩效进行监测评价。

你们提出的“突破

制度瓶颈,允许在职教师有偿投入到农村网络教育的内容建设,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制作更多的优质内容、提供优质线上服务”意见很中肯,的确是网络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但目前落实起来还有很多制度瓶颈制约,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尽早有所突破。

五、多管齐下,努力提升农村师资信息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总结推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成果,多形式建立教师储备基地和教师资源信息平台,持续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推动更多的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二是加强专业教师培养,继续做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使更多年轻的具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走向农村,留在农村。三是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根据《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春晓计划”(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计划),3年内将完成100名乡村校长和200名种子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应用培训,大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四是开通“之江汇”教师发展网络学校,探索我省教师培训的技术支撑新模式,以技术破解乡村教师培训培养瓶颈,持续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五是开展名师网络工作室农村学员定向培养。组织150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面向农村学校定向招收不少于150名种子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引导和培养教师专业成长。组织名师网络工作室团队与乡村学校开展针对性、主题式帮扶,面向全省农村学校开展100场评课指导和送教活动,组织200场名师课堂在线直播,引领和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省义务教育事业的关心,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你们的关心和支持。


浙江省教育厅

2019年7月11日

(联系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陈颖淑,电话:0571–88008693、13857142481)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