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0-00060 |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19〕81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0-01-10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 第124号提案的答复 | ||||
|
||||
浙教厅提〔2019〕81号 省政协科技界别一组: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第124号提案)悉。你们的提案深刻阐述了基础学科重要地位,针对我省基础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衷心感谢你们对加强我省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持续关心、呼吁并亲身推动。今年5月以来,我厅开展了全省高校学科建设专题调研,听取了部分基础学科负责人的意见建议。结合调研情况,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由于历史、投入等原因,高等教育是我省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块短板,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缺乏是我省高等教育的“短中之短”,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薄弱又是制约高水平学科建设的突出短板。近年来,省教育厅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教强省战略,在基础学科建设上持续找差距、补短板、强实力。 一是支持基础学科争创一流。2015年底以来,每年投入3.45亿元启动实施“十三五”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其中对基础学科(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学科,下同)予以倾斜扶持。立项建设的98个省一流学科(A类)中,基础学科26个,占26.5%;232个省一流学科(B类)中,基础学科61个,占26.3%。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重点聚焦建设12所高校、3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其中基础学科9个(占28.1%),每年资助每个学科3500万元。 二是加快基础学科学位点建设。支持基础学科领域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学位点和研究生培养规模。在2017年全国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浙江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自主审核单位,全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所,其中新增基础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占增列总数36.7%;新增基础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占增列总数34.5%。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17个,其中基础学科28个,占23.9%;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339个,其中基础学科91个,占26.8%。 三是加强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支持。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经费资助机制,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2019年在我省高校实施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按每年生均200元标准列入学校预算。今年2月我厅会同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联合出台了《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在科研领域的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今年4月,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省属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办法的通知》,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高校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近3年,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中有42%的项目指标用于支持高校基础研究。在2016—2018年全省69项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中,高校主持的项目67项,占总数的97.1%。一定意义上,高校已成为全省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和主要力量,而这有赖于基础学科的有力支撑。 经过多年建设,我省高校基础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浙江大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3个学科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基础学科领域A+学科1个、A类学科8个、B类学科19个;截至今年5月,全省高校ESI全球前1%学科达60个,其中基础学科领域20个,占33.3%,浙江大学的化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物学进入ESI全球前1‰。 同时,诚如你们在提案中所指出的,我省高校基础学科整体实力仍比较弱,在学位点布局、博士点数量、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数、重大原创成果、领军人才等方面,跟江苏等兄弟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突出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立竿见影的“显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更受重视;二是考评体系中“五唯”顽瘴痼疾助长了急功近利,教师缺乏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难出“从0到1”的重大原创成果;三是由于历史原因,浙江大学一枝独秀,省属高校基础学科相对薄弱,存在低小散现象,等等。当前,省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省教育厅也将结合“三服务”活动,继续深入调研高校学科建设,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并认真吸纳你们的真知灼见,从战略高度审视基础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基础学科全面振兴、争创一流。 第一,持续支持基础学科打造学科高峰。 一是努力抢占世界学科制高点。全力支持浙江大学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汇聚研究计划。支持之江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两大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支持西湖大学相关学科进入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重点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快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重点扶持若干基础学科冲刺全国A类学科或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 二是支持基础学科强特色创一流。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省重点高校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引导省重点建设高校紧扣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更多地开展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打造基础学科发展特色。继续支持省优势特色学科和省一流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建设。在下一轮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中,进一步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遴选其他一流学科时更加注重高水平基础学科群的支撑作用。 第二,统筹更多资源向基础学科集聚。 一是大力支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着眼于基础学科建设与相关专业建设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遴选建设中,优先支持有省一流学科支撑的相关专业,对于服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人工智能、“八大万亿”产业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基础学科相关专业予以重点支持,适当提高相关专业布点数比例。 二是不断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实施省重点建设高校“院士结对青年英才”计划,首批确定3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合52名青年学者。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战略储备,配合省科技厅每年支持100名杰出青年基础研究人才、1000名青年科研人才。 三是加大对基础学科的资源倾斜。开展2020年拟申报博士点专项摸底调研,加强工作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基础学科申报增列博士点。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时,把高水平基础学科、基础研究重大成果等作为重要参考因素。每年调拨一定的博士招生计划,专项支持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之江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今后在科研立项、高校新型智库、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 第三,重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是继续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深入研究选考科目组合、学考选考时间等政策,指导高校科学理性地设置各专业选考科目,引导学生夯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知识基础,为大学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优质“毛坯”。为避免高校趋利避害撤销或停招基础学科专业,拟建立基础学科“长线专业”预警机制,对相关专业予以特殊保护和扶持。 二是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各高校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各校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实施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培养。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发挥高校分类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高校深化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战略合作,更大力度选派学生赴国境外“游学”“留学”。健全科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跨学科教学团队,引导高校及时把基础研究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第四,构建符合基础学科规律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稳定投入机制。贯彻落实《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由中央财政承担主要支出责任,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支出责任。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会同省科技厅争取逐步提高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积极争取省财政厅支持,研究更加科学的基础学科生均拨款机制。 二是完善考核评级机制。支持高校在数学、物理等重点或薄弱基础学科探索学科特区,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探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长周期评价。指导高校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实行代表作评价,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等。会同省科技厅积极探索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省级基础研究项目提高人力资源成本费比例,预算执行进度考核时对基础研究项目区别对待。 三是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实施细则》等规定,指导高校加大基础学科和艰苦行业专业学生的资助力度。为吸引高水平大学的优秀生源,温州医科大学探索“卓越研究生计划”,给予入选计划的硕士、博士每年不少于5-7万元待遇。指导各高校面向基础学科大胆借鉴有关经验做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 第五,着力培育基础学科大项目大平台。 一是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依托高校人才和学科资源优势,瞄准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八大万亿”产业等重大科学问题,加强校际资源整合和联合攻关,注重基础研究系统设计,推动高校基础学科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 二是注重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注重基础与应用的衔接,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今后在学科建设、奖项申报等方面,对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给予倾斜支持。配合省科技厅在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涉及多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兴领域,组建一批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研究团队,采取长周期持续滚动的支持方式,一经立项持续支持5年,评估优秀的再滚动支持5年。 三是积极培育基础研究原创成果。拟对今后3年国家级大奖培育项目进行摸底调研,进一步聚焦重点,加强指导和服务,努力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等新突破。 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浙江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和倾注心血。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 2019年7月1日 (联系人:省教育厅高教处蓝邓骏,电话:0571—88008982,1311671828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