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浙工大获奖项目实现了精细化工行业的源头创新
发布日期:2019-01-22 浏览次数: 字体:[ ]

“这个项目我们做了15年,但从没想过拿奖的事。”能捧回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浙江工业大学李小年教授团队感到十分振奋。

此次获奖的“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绿色催化合成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项目实现了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源头创新,使得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高品质、无安全隐患成为现实。然而在2002年项目刚启动时,行业关键技术和产品高端市场几乎全部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尽管毫无国内外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项目负责人李小年还是义无反顾地组建了团队。他说,工大人的家国情怀,首先体现在教师们造福民生的豪情上。

科研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为了突破其中一项关键技术,要耗费两三年时间。以前化工行业常用骨架镍作催化剂和大量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生产过程存在安全隐患。为找到替代物,团队成员用了3年时间,从查找与反应物熔点相近的物质开始,经过大量的实验比对,才最终确定用碳载纳米、金属催化剂作替代物。“我们的研究都是问题导向的,遇到什么难题就攻克什么难题。”李小年说,正是在与一个个问题的“死磕”中,团队才取得了从理论、方法、技术、工艺到装备等的创新链成果。

在保证基本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浙工大给了团队尽可能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学校所有的实验设备和资源都向他们开放。化学工程学院也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入职两年内的新教师实行工作量考核减半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在科研中成长。副院长张诚笑着说,如今该院教师都以能加入李小年教授团队为荣。

正因为是自己喜欢的研究,即便24小时倒班、365天轮值,团队成员也甘之如饴。李小年说:“拥有一个好的团队是科研成功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浙工大积极倡导教师“人人进团队、人人有学科”,希望他们能在一个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建立学科思维、树立科研自信。作为校长的李小年更是身先士卒,自己带团队搞科研,以激励每位工大人自觉追求卓越、勇于投身科研,在实践研究中增长智慧、磨砺才干。

他说,科研项目是最好的课堂,能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从团队中脱颖而出。15年焚膏继晷,仅就该项目而言,就涌现出了张群峰、卢春山、丰枫、赵佳、吕井辉等核心骨干以及10余位青年学者,成为浙工大科技创新工作新的生力军。

此次获奖项目的合作企业有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友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事实上,这些年浙工大一直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搞科研,依靠产学研的合力去实现科技创新。目前,这一获奖成果已在相关企业实现了工业推广应用,产品远销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3年,新增销售额约20亿元,新增利税约5亿元。

在一系列鼓励科研的政策推动下,如今,浙工大“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仅去年,该校就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资助1项、课题5项、子课题1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项,新签1000万元以上重大横向项目5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9项,共申请各类专利5823项,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而拿到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也是最好的佐证。

http://www.zjjyb.cn/html/2019-01/21/content_19047.htm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